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测试测量 > 测试测量技术文库 > 定量测量多通道串行数据系统中的串扰引起的抖动(二)

定量测量多通道串行数据系统中的串扰引起的抖动(二)

时间:01-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表2 干扰源(Aggressor)为非重复性的数据码型 的抖动结果

图13表示用频谱方法,NQ-Scale方法及理论预测的总体抖动。总体抖动的预测值是根据基线的随机抖动值4.61ps和根据等式3预测的固有抖动值计算得到的。 QN-Scale方法的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非常一致,但是频谱方法测量出来的抖动值明显大很多,这是因为它不能从Rj中准确地分离出BUj。 固有抖动的减少和随机抖动的增加是非常吻合的。

图12 固有抖动和串扰大小之间的关系 (干扰源(Aggressor)是随机数据码型)

图13 总体抖动 VS. 干扰源(Aggressor)电压(受干扰对象(Victim)是时钟,干扰源(Aggressor)是非重复性的数据。

图14 受干扰对象(Victim)的抖动频谱(干扰源(Aggressor)是随机码型)

实验3- 受干扰对象(Victim)和干扰源(Aggressor)都是不重复的数据码型
第三组实验的干扰源(Aggressor)和受干扰对象(Victim)都是随机数据码型。 因为干扰源(Aggressor)和受干扰对象(Victim)都有非常明显的ISI,两者之间的相位偏差的范围很大。测量结果如表3和图15、16所示。这组实验的随机抖动大约为10ps比前面两组实验中的4ps要大一些。图15是没有干扰源(Aggressor)的受干扰对象(Victim)的抖动测量结果。
此例中固有抖动比等式3计算的结果要低一些,因为干扰源(Aggressor)和受干扰对象(Victim)之间的相位变化范围很大。 正如图11指出的,串扰引起的抖动大部分表现形式为随机抖动。图16画出了总体抖动测量结果,可以看出 NQ-Scale方法的结果和理论计算的结果非常一致。和受干扰对象(Victim)是时钟码型的结果比起来有比较大的误差,这是更大的ISI引起的随机抖动造成的结果。

表3 抖动测量(干扰源(Aggressor)和受干扰对象(Victim)都是随机码型)

图15 峰峰值Dj VS.干扰源(Aggressor)电压(干扰源(Aggressor)和受干扰对象(Victim)都是随机码型)

图16 总体抖动 VS. 干扰源(Aggressor)电压(干扰源(Aggressor)和受干扰对象(Victim)都是随机的码型)

图17 抖动测量结果和显示出近高斯形状的DDj直方图(左上图)

结论
串扰问题的研究一度聚焦于其对固有抖动的影响,固然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研究其对随机抖动的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当受干扰对象(Victim)和干扰源(Aggressor)的边沿同相时,串扰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有抖动,但是在实际系统中很少有“同相”的案例,更多的可能是,受干扰对象(Victim)和干扰源(Aggressor) 的边沿之间有很大的相位差,从而影响受干扰对象(Victim)的波形形状和斜率并因此导致随机抖动的增加。直接测量抖动直方图的尾部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这种随机抖动,因为这种类型的抖动直方图的统计分布离中心值很远,占整个统计分布的比重比较小。

虽然基于频域的抖动分析是目前示波器测量抖动的已用方法之一,但是在测量带有串扰的信号时该方法有严重的局限性。抖动频谱的噪声基底由统计比重最高的随机抖动成分占主要成分,掩盖了一些比重小的随机抖动成分如串扰引起的随机抖动。将频谱方法和抖动直方图的直接测量方法方法结合起来,这将为调试串扰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两种方法的组合将有助于确认是否有串扰存在: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随机抖动,当两者测量的结果明显不一样时说明有串扰存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T11.2/Project 1316-DT/Rev 14, Fibre Channel-Methods for Jitter and Signal Quality(MJSQ),June 9,2004
[2] Ransom Stephens, Characterizing, Anticipating, and Avoiding Aroblems with Arosstalk, DesignCon 2006
[3] Andy Kuo, Roberto Rosales, Touraj Farahmand, Sassan Tabatabaei, and Anddre Ivanov, Crosstalk Bounded Uncorrelated Jitter (BUJ) for High-Speed Interconnect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October 2005
[4] James Buckwalter, Behnam Analui, and Ali Hajimiri, “ Data-Dependent Jitter and Crosstalk-Induced Bounded Uncorrelated Jitter in Copper Interconnects”, 2004 IEEE MTT-S digest
[5] Martin Miller, Michael Schnecker,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otal Jitter Concerning Precision,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DesignCon 2007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