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及其标准化

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及其标准化

时间:07-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 概述

  新型电池作为驱动型动力源在大众化市场可接受的重量范围内,具有超过200 km 里的续航能力,这为动力电池成为汽车替代性能源提供重要途径。在化石能源日益紧缺以及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是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之一,需要国家从技术及资金上继续进行重点投入与支持。

  2 电池动力驱动与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区别

  电池作为动力驱动源并非很新的话题,早在2004 年,M. Winter 和R. J. Brodd 博士曾就几种电池、液态氢和液态天然气的体积比能量和汽油进行了对比(见图1),事实上,锂电池的质量比能量约为汽油的1/20,体积比能量约为汽油的约1/6。基于转化效率的影响,作者还就几种电池动力驱动与汽油发动机驱动续航能力对比(见图2),一组350 kg 的电池组的续航历程为260 km,而50 L 汽油的续航历程为720 km。显然,从能量的角度讲,动力电池与传统动力的汽油相比有相当的差距。由此引申出来的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一是从比能量上看,传统能源与电池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其战略意义应予以足够关注。二是鉴于广泛关注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从续航能量看,离子电池具备良好的适用性,若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该技术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替代性技术。

图1 几种电池、液态氢和液态天然气和汽油体积比能量对比

图2 三种电池动力驱动与汽油发动机驱动续航能力对比

  3 国内外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从完整的产业链角度讲,动力电池产业链包括电极及其活性材料、电解液、隔膜、生产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在正极材料领域,主要公司有Valence、PhoSTech、A123 和日本的三井。目前,这些供应商为了追求更高的附加值只是在做OEM,而不愿意向国内市场供应磷酸铁锂材料。国内生产企业有湖南瑞翔新材料、湖南杉杉新材料、北京当升科技、北大先行等。我国的钴酸锂、锰酸锂工艺相对成熟,但最为看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

  在锂电池用隔膜材料领域,隔膜是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全球隔膜的需求量超过数亿平方米,中国的需求量在2 亿平方米以上,随着世界各国及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实施,锂离子电池成为电动汽车、电动工具和电动自行车的最佳选择后,锂离子电池的市场规模将很快会扩大到目前的5 ~ 10倍。目前国产隔膜研发虽然早已开始,但只能生产单层膜,并存在质量均匀性和稳定性问题。为满足动力电池的要求,亟待开展三层结构隔膜的研发。

  电解液领域最为关键的材料是电解质,目前电解质锂盐是LiPF6,全球年产量已超过2000 t,目前仅日本Stella、关东电化、森田化学能批量生产,国内天津金牛可生产锂盐溶液,规模比较小,LiFSI 为一种新型的电解质盐,低温性能好、氟含量低、对环境影响好于LiPF6,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可提高电池的倍率和低温性能,应用前景广阔。

  在锂电池全自动生产线装备制造领域,全自动生产线仅日韩能提供,主要用于生产电脑和手机电池,汽车工业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长寿命、低成本,特别是要保证产品的均匀可靠性。其制造技术难度远高于小电池的要求,这些致使锂离子电池行业须进行重大的结构调整。用于小型电池的电极制备工艺需要逐渐地被高效、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所取代。此外,鉴于动力电池的散热和高功率输入/ 输出要求,平板式电芯设计模式也成为一个新的技术方向,这就要求我国相应的电池制造工艺和装备不断地创新和深入发展。

  4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国自发展锂电池以来,更多的关注在涉及到电池及其组件产业链以内的各技术领域,而作为相关的外延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正负极电活性物质的资源问题

  自锂电池诞生以后,包括Li、Co、Mn、Ni 及其相关化合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锂资源更显得格外重要。按目前的动力电池发展轨迹预测,到2050 年,将有约50% 的锂资源会消耗殆尽。一方面,这些资源的管理应切实上升到战略层面,另一方面,还需有计划扶持其他的新能源动力技术如燃料电池技术。

  (2)动力电池涉及的环保问题

  德国大众在电动车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但据不久前报道,大众却宣布放弃电动车最污染的项目—电池制造。这一现象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电池制造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3)动力电池使用能源的可再生性

从本质意义上讲,动力电池仅涉及能源的存储与转化,而不产生能量,电能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制造这些电能,也同样与环境息息相关,因为不同的能源生产方式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电动车能够从“清洁”的能源中获取电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