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RFID与智慧建筑

RFID与智慧建筑

时间:04-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随着社会成熟度与经济规模的演进与网路的普及,使得数位化或智慧化的生活环境逐渐成为可能。智慧家电与感测模组在智慧生活的应用范围亦随之扩展,人们有机会与建筑物产生不同于以往的互动关系、建筑物本身与周遭环境无害地共存。本文将尽量不谈技术细节,试着讨论在未来智慧居住空间潮流下RFID在建筑物中的几个应用案例。

  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必须对着环境条件与使用者需求等不同型态的作动态改变。1990以前“智慧型建筑”议题针对建筑物的保全监控、物理环境及建筑设备…等进行,以建筑硬体管理及自动控制为主。1990以后ICT产业及网路发展使今日的住家环境能透过网路联结对内及对外的联系,利用资讯科技进行运算。住家中也包含各种智慧家电设备,提供屋内屋外的资讯互动,进而具备预知能力暨回应居住者对舒适、便利、安全、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对于智慧化居住空间的定义有众多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着引用:借着应用智慧的方案(包含了智慧材料与资讯科技),让居住者与所处的空间环境可以产生互动。这个空间可以呼应居住者的各式需求:包括具备提供居住者舒适空间的调控能力、随时随地提供居住者所需的各式资讯、使得居住其中的使用者因具有与掌握环境与各式资讯的能力,改善居住于此空间中的经验。在成就智慧建筑或是智慧化的居住空间时,经常讨论到利用“无所不在的运算”(UbiquitousComputing)与“空间涵构察觉”(Context-Aware)来达成智慧化居住空间的定义。无所不在的运算—是指系指设备以各种外在形貌存在、感测装置无所不在、输入与输出的讯号种类繁多,并可整合运算、通讯、感测于真实物质世界中。空间涵构察觉—指的是一种设置于空间中的运算系统,可感测到使用者在现有空间范围中各种可能相关利用的环境要素,并回应使用者的需求。

  智慧建筑物中的感测需求

  为了达到建筑物具备回应居住者需求的能力,建筑物必须具备感测的能力。建筑物的感测需求大致可分类为以下几个项目:

  1.建物与个人的保全与安全:门禁、有害气体侦测、火灾警报、紧急通报….
  2.居住者的健康照护:生理参数、人身定位….
  3.能源管理:灯光、空调、家电….
  4.便利舒适:影音娱乐、室内空气品质、温湿度控制….

  RFID应用

  RFID当然可以呼应上述的部分感应需求。从RFID的技术属性来看,具备ID身分识别的标签该是平价且易于被辨识读取。标签ID所代表的意义,端看标签的使用对象与其资料库所赋予的标签定义。RFID技术的使用上重点则在于确保ID标签的正确读取与如何使用定义ID资料库中的资料。

  RFID技术在建筑与居住空间的应用,从时间轴线看大概区分为1.建筑物本体的营造期间与2.营造结束后对人或物件管理两个阶段。营造期使用RFID通常在于建材与营造工程的管理。如大型建筑中的钢骨构建管理,利用RFID标签定义建筑构件的分类符号及流水号,可以精确管理每一钢骨建材是属于哪一栋、哪一楼层、哪一种构件类型、哪一柱线或序号别。此外,营造工程的管理可以对于工程类别(钢骨上梁、水泥預鑄/灌浆)、施工组别或团队、施工日期记载与追踪等等,营建管理阶层可以掌控建材仓储、调度与工期,甚至作为日后验收时厘清责任归属的依据。RFID技术的引进实为减少大量人力抄写纪录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资料正确性与降低人力成本。不过,目前的RFID标签的使用尚不属于永久留置于建材构件中。通常在建材构件就定位或施作工程告一段落,完成验收后便将RFID标签取下,重复使用在未完成的建材构件与下阶段的工程管控上。

  完成后的建物,RFID标签若与加速度计、扭力计、水压计等感测器结合。便可以在建筑本体重要的梁柱或主体结构内留置RFID标签与感测器,透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感测值读出纪录,定期追踪梁柱的位移量、形变量或地下水位状况,提供评估梁柱安全或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的影响时的评估依据。

  就对象而言,一为人(宠物)、二为物;在人(宠物)的应用有:1.门禁管制、2.个人化设定、3.人身定位·导览、4.宠物晶片等等。在物品管理上则有:1.药物管理、2.食物管理、3.图书管理、4.包裹·物流、5.衣物管理等等。

  门禁应用

  RFID技术首先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应该就是从门禁的管制上开始。如几乎已经成为台北市民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捷运悠游卡(逐渐转型为小额付款的电子钱包)、一般办公室进出的识别证、或是小学生的到校签到的学生证等皆是。这类的应用流程大致如图一所示:比对ID是否为授权范围的人?若是启动后续授权指令(开启门禁)或作动反应(悠游卡记载进入或离开捷运站名、时间、扣款等动作)并将辨识发生时间写入资料库。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