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标签防冲撞算法设计

标签防冲撞算法设计

时间:04-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一般通过阅读器识别带有唯一电子产品代码(ID)值的标签。阅读器射频场范围内标签数量较多时不同标签返回数据发生重叠,导致阅读器对接收信号解码错误,可以将其称为标签冲撞。由于TDMA时分多址方式应用简单,容易实现大量标签数据读写,因此被多数防冲撞算法采用。现有防冲撞算法主要包括ALOHA算法和树分叉算法两种。当大量标签并存时,ALOHA算法[1]的帧冲撞严重,易引起性能急剧恶化,不适宜大规模标签读取。所以,主要发展树分叉算法。目前树分叉算法主要有ISO/IEC18000-6B的类二进制搜索算法[2]、后退式二进制树形搜索算法[3]。本文设计了一种标签防冲撞算法。

1基于标签卡号无序性的防冲撞算法

  对于如公路收费亭的车辆识别,标签的卡号是无序的(相互间不关联),此时用动态调整二进制树形搜索法,能快速实现标签数据读写。该算法用Manchester编码准确判别位碰撞,并保持后退式二进制树算法的后退机理。

  1.1Manchester编码与防冲撞

  该编码采用以下规则:

  (1)逻辑“1”表示下降沿跳变。
  (2)逻辑“0”表示上升沿跳变。
  (3)若无状态跳变,作为错误被识别。
  当多个标签同时返回的数位有不同之值时,上升和下降沿互相抵消,以至无状态跳变,阅读器知该位出现碰撞,产生了错误。
利用Manchester编码识别碰撞位,如图1所示。假如有两个标签,其ID号为10011111和10111011,利用Manchester可识别出D5和D2位碰撞。
  (a)标签1的ID为10011111
  (b)标签2的ID为10111011
  (c)阅读接收的ID碰撞为10×11×11

  1.2防碰撞指令规则

  (1)Request(DATA),请求指令。DATA长度小于或等于标签ID长度。ID值与DATA匹配的标签回送其ID值给阅读器。如Request(10)表示ID开始两位为10的所有标签应答。并规定发送Request(1)后射频场内所有非“静默”状态下的标签都应答。

  (2)Select(ID),选择指令。与Select携带ID值相同的标签被激活,该ID值与标签ID值长度相同。

  (3)Read-Write,读写指令。读写被Select激活的标签。

  (4)Quiet(DATA),静默指令。对匹配标签进行静默操作,使其不对阅读器任何指令作出反应。当标签离开阅读器的作用范围(等于没有供应能量)后复位。

  1.3动态调整二进制树形搜索法

  1.3.1算法机理

  该算法保持后退式二进制树形搜索算法[3]的后退机理:

  碰撞发生时,根据碰撞的最高位,跳跃式向前搜索;无碰撞时,采取后退策略,实现标签的有序读取。但具有以下2个特点:
  (1)指令长度动态调整,只发送位数高于或等于冲突位的指令位。

  (2)基于一位冲突直接识别,当只探测到一位碰撞位时,可直接识别出2个标签ID数据。如射频场内有两个标签10101101,10100101,阅读器探测到的返回数据为1010x101,因为只有一位冲突位,所以阅读器可直接确定射频场存在2个标签10101101,10100101。

  1.3.2算法步骤

  (1)阅读器发送Request(1),区域内所有标签应答。

  (2)检测是否有1位碰撞发生。当无碰撞或只有1位碰撞位时,直接识别标签。若有多位碰撞发生,将碰撞的最高位置0,高于该位的数值位不变,低于该位的数值位忽略,得到下一次Request命令所需的DATA参数。重复步骤(2)直到识别出两个标签。

  (3)识别标签后,根据确知的ID值对标签逐个进行Select激活,然后根据需要进行Read-Write操作,之后用Quiet指令使该标签进入静默状态屏蔽掉。并判断刚才发送指令是否为Request(1),若为Request(1)则发送结束。否则,下一次Request命令的DATA参数,采用后退策略,由其相邻的上次发送指令确定,继续步骤(2)。

  1.3.3算法实现

  假设ID值为8位,阅读器作用范围内有8个标签。开始时,阅读器对区域内标签处于未知状态,发送Request(1),令区域内所有标签应答,具体的查询过程如表1所示。

  表1动态调整搜索法标签查询过程

  在表1中,“xx”表示碰撞位;“------”表示标签不响应;“^^^^”表示标签已被屏蔽为静默状态。每次查询出ID值后即对标签进行屏蔽。当第7次执行指令为Request(1)全返回指令,而只有2个标签应答,可知所有标签查询完毕。此时可据确知的8个标签ID值,按需进行其他操作。从表1可知用动态调整搜索法识别8个标签只需发送7次指令,而后退式算法[3]需要2×8-1=15次。可见动态调整搜索法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1.4算法性能分析

  由于动态调整搜索法是基于后退式算法[3],因此在最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可保持N个标签的查询次数为S(N)=2N-1 。当射频场中碰撞的标签数量N较大,此时识别出1位碰撞的几率较大。设在整个识别过程中探测到M次只有1个碰撞位,通过动态调整算法的直接识别相当于比后退式算法减少了2M次查询指令,此时查询次数为
S(N)=2(N-M)-1

  系统的有效服务率即吞吐率为
K=N/S(N)=N/(2N-2M-1)

  将动态调整搜索法与类二进制搜索法[2],后退式算法[3]在ISO/IEC18000-6B协议[2]的应用中进行查询次数的比较。为保持与协议规范一致,将使用协议相关功能指令GROUP_SELECT_EQ,READ/WRITE,DATA_READ[2]分别取代第1.2节的指令Request,Read-Write,Quiet同时用FM0编码[2]取代Manchester码。假设标签ID长度为16,用Matlab编程可得到仿真结果的比较如图2所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