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电信与广电市场化程度差异大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不久前发表文章《中国电信业的崛起》,文章指出,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信业已经从一个原始的国家垄断产业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和互联网通信市场。这个改变是中国快速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国有电信企业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证明。这对国内正处在三网融合博弈风口浪尖的电信运营商和广电来说,可谓是颇具戏剧化的一个注解。广电系统一直以来针对电信业的攻击无不围绕着垄断来做文章,以此呼吁扩大电信市场的竞争。但事实上,即便广电系统内部也不得不承认,论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强度,广电行业无论在哪个层面都是严重落后于电信业的。究竟谁还在垄断的襁褓里被百般呵护?
电信业20年发展,直接佐证中国成功的市场化经济改革
《世界政治评论》认为,中国电信业的变化是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方面之一。电信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模式真正市场化的主要例证。依靠战略性地使用外国投资、大肆购买新技术和政府实施强大的干预和控制,中国国内市场以20%的年增长率扩张。与此同时,中国电信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品牌。
中国电信业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它的巨大规模:约8.89亿手机用户、3亿固话用户和将近5亿互联网用户。世界最大的手机运营商中国移动有6亿多注册用户,而与之最接近的国内对手中国联通有1.56亿用户,最后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电信手机用户也已超过1亿。在普通民众的收入稳定增长和地域流动性越来越大的时代,中国电信企业得以依赖这些规模经济使自己成为令人惊叹的全球竞争者。
在国内强劲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电信业在过去十年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国际扩张。在“走向全球”的口号下,国家的领军公司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和与国外伙伴的合作企业建立起了国际业务。凭借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价格优势,中国公司迅速成为了国际市场上重要的电信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中国电信运营商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比如,2007年初,中移动收购了巴基斯坦移动通信运营商巴科泰尔公司。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国电信运营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国际化经验,并为投资新的市场机会做好了充分准备。西方公司投资和扩张的迅速减少也为中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清理了道路。而更重要的是,危机也为中国向成熟电信市场的扩张打开了大门。此外,这还引发了来自西方投资者的向中国电信业的大规模资本流动,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经济实体同全球市场的金融融合。
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三大成就
在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像电信业这样辐射拉动所有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像电信业这样,不仅自身运营商飞速崛起,同时拉动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厂商实现全球崛起,而且能够真正惠及民生福利。三大运营商的全球竞争力都已经上升到前列,这是电信业发展改革成功的直接成就,同时,电信业支撑起了中兴、华为、联想等IT巨头的全球崛起。
国际扩张建立在三个阶段的模式上:第一是“引进和转让”外国技术;第二是“消化和吸收”;第三则是“培养和输出”本土衍生产品。
在现实中,这种模式常常体现为将西方技术重新设计为成本更低的格式,在中国公司的软预算限制条件下,使中国的技术比西方竞争者便宜30%到40%。虽然这些优惠条件在一些竞争者中引起了争议,但其效果已体现为华为、中兴等公司在全球设备提供商排名上的迅速攀升。
更实际的还在于,在全国各个行业服务价格上涨的浪潮里,只有电信资费保持不断下降。这些成就是包括广电等想进入电信市场的竞争者都不得不赞叹的,也是无法攻击的,因为每个民众都能切实感受到。今年一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5%,而电信行业综合资费水平则处于继续下降态势,共下降了4.6%。事实上,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近年中国电信业资费一直呈逐渐下降趋势。2009年,电信资费下降9%;2010年电信资费继续下降11.7%。
当然,中国电信业在3G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拉动下,仍处在快速上升的发展通道,这也意味着,业务、产品、服务创新都在加速,变化的过程中总会有服务和产品跟不上的情况出现,但是总体来看,没有任何行业能像电信业这样充满创新的活力。
广电政企合一的体制是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
与市场化程度与全球已经接轨的电信业相比,广电目前还保持的政企完全合一、台网利益纠结的复杂格局,不仅自身市场化几乎停滞,行业内的其他厂商也严重缺乏市场活力,与国际厂商的竞争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局面下,三网融合一度出现夭折的危险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广电系内早就开始了市场化
- 三网融合或因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而转折(12-30)
- 三网融合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12-21)
- 三网融合“龟速”之困症结在问责缺失(07-30)
- 三网融合新动向引关注 期待实质撬动千亿投资(07-30)
- 推进“三网融合”成败关键要找准利益共同点(05-14)
- 专家寄语2011年:三网融合摒弃隔阂(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