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设计准则
1.5.2导线分类及成束
EMI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把导线和电缆分成和处理功率电子类似的等级。按30dB功率电平分组的分类表如表2所示:
表2电缆束分类
类别 功率范围 特点
A >40dBm 高功率DC、AC和RF(EMI)源
B 10~40dBm 低功率DC、AC和RF(EMI)源
C -20~10dBm 脉冲和数字电路源 视频输出电路(音频、视频源)
D -50~-20dBm 音频和传感器敏感电路 视频输入电路(音频敏感电路)
E -80~-50dBm RF、IF输入电路、安全电路(RF敏感电路)
F <-80dBm 天线和RF电路(RF敏感电路)
这种分类的好处是:
①EMI源和接收器分别以功率分类
②在同一线束或线扎中,邻近导线功率电平相差不会超过30dB。
1.5.3敷设电缆用的导线标记
①在导线每端距接头、或被接设备不大于15厘米处制作标记,每根线上的标记间隔为40厘米。
②实际捆扎时,可把标记相同的导线捆扎在同一线束内。未征得EMI控制负责人批准,不可把不同标记的导线捆扎在同一线束内。
1.5.4屏蔽端接
⑴屏蔽导线
①屏蔽导线用于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辐射或保护导线免受杂散场的影响。
②把屏蔽层隔离开来,以防发生不必要的接地。
③不要把屏蔽层用于信号回线。
④双绞线有类似电磁屏蔽作用。
⑵敏感电路的保护
①用于保护音频敏感电路的屏蔽层仅一端接地。永远不要把屏蔽层用作音频敏感电路的回线。
②用于射频敏感电路的屏蔽层两端要接地。
③对于既属音频敏感又属射频敏感的电路,要选用紧密的屏蔽线对。扭绞间距离越短屏蔽效果越好。屏蔽层两端要接地。
1.6接地设计准则
在产品设计时,从安全角度或从功能上考虑接地的多,而从抑制骚扰的角度考虑按地设计的少,因而在选择接地方式、接地点、接地线时,就会出现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此外,良好的接地设计必需有良好的装配工艺作保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6.1在接地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地方式及接地点。
例如,微机辐射骚扰超过极限值的频率集中在30~200MHz范围之内,因此微机内部各单元及屏蔽电缆相对机壳应采用多点就近接地的方式。使用单点接地,会增加接地线的长度,如果接地线长度接近或等于骚扰信号波长的l/4时,其幅射能力将大大增加,接地线线将成为天线。一般来讲,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2.5cm。屏蔽电缆的接地如图1所示。
1.6.2接地线的选用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其内部的接地线是很细的单股线,这种在其内部通过高频电流时,由于高频阻抗很大,接地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考虑到趋肤效应,接地线需要选用带状编织线。如果对接地要求很高,还可在其表面镀银,这主要是减小导线的表面电阻率,因而达到减小接地线高频阻抗的目的。
1.6.3接地线应与接地面良好搭接
标准中一般规定,接地线与接地面的直流搭接阻抗应小于2.5mW为了高质量的接地,接地面应经过表面处理,避免氧化、腐蚀。在接地线与接地平面之间不应有锁紧垫圈、衬垫,而且不应使用衬垫、螺栓、螺母作为接地回路的一部分。
1.6.4三种接地方式:浮地、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
浮地的目的是将电路或设备与公共地线或可能引起环流的公共线路隔离开来。
缺点:由于设备不与大地直接相连,容易出现静电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击穿,这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骚扰源。折衷处理的办法是在浮地与大地之间接一个阻值很大的泄放电阻,以消除静电积累的影响。实现浮地的办法:变压器隔离、充电隔离。浮地除了使地线“浮”起来以外,还解决了单地系统中电位不一致带来的麻烦。
单点接地是指接地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其他各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到这一点。如果系统工作频率很高,达到接地线长度可以与工作频率(信号的波长)相比拟的程度时就不能再用单点接地的方式了(接地效果已经不理想了),而要用多点接地的概念了。
多点接地是指一个系统中各个接地点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使接地线的长度为最短。接地点可以是设备的底板,也可以是贯通整个系统的地导线,还可以是设备的结构框架等。多点接地的优点是电路结构比单点接地简单。由于采用了多点接地,就形成了许多接地回路,因此提高接地系统的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需要经常维护,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
混合接地:只对需要高频接地的地方采用多点接地,其余用单点接地。接地长度以0.05λ~0.15λ来衡量,超出此值的应采用多点接地。
另外,以继电器等有大电流突变的场合,要用单独接地以减少对其他电路的瞬变耦合。
负载直接接地是不合适的。用紧绕的双绞线也能获得极好的屏蔽性能。
当屏蔽电缆传输高频信号时,电缆外层屏蔽应采用多点接地,典型的分界点是100KHz,高于此值用多点接地,低于此值用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时要做到每隔0.05λ~0.1λ有一个接地点。
屏蔽层接地不能用辫状接地,而应当让屏蔽层包裹芯线,然后再让屏蔽层360度接地。
电磁兼容 相关文章:
- 电磁兼容EMC预测试与鉴定测试(09-25)
-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06-14)
- 马达电磁兼容(EMC)的解决方法(06-16)
- 电磁兼容—必须突破的技术壁垒(03-19)
- 常用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和测试要点(09-25)
- 电磁兼容术语(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