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FTTx及其建设模式

FTTx及其建设模式

时间:09-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铜退

充分利用现有铜线、缩短铜线接入距离、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提升接入带宽。

5、FTTB的建设模式

在FTTB的建设模式下,光进铜退实施后, DSLAM接入点下移到靠用户更近的位置。DSLAM设备内置xPON上行接口,放在小区机房(小区户外/室外机柜)或者楼道中的宽带接入用综合配线箱,同时考虑到原大楼中已有的电缆,从经济角度考虑进行光铜结合,保留用户侧末端铜缆双绞线,也保留用户的DSL接入方式。DSLAM的容量从几十线到几百线。经过如此优化,铜线电缆接入距离明显减小,带宽得到极大的提升。一般情况下,ADSL2+在1km处能提供大于10Mbps的下行带宽,VDSL2在1km处能提供大于20Mbps的下行带宽,而且上行带宽也大大提升。此种方案实施后,原中心机房或者模块局机房PSTN交换机或者AG的语音铜缆继续承载语音业务,在小区机房(或者户外/室外机柜)或者楼道中的宽带接入用综合配线箱内完成和DSLAM的配线, 宽带接入用综合配线箱。

考虑到光进铜退改造后,接入点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单点接入容量变小,采用户外/室外机柜室外型设备更能体现建网成本优势,节省大量的机房投资。

6、光进铜不退

光进铜不退是指光纤到达的地方(从OLT到ONU)仍然保留铜缆,宽带节点下移到小区,仅解决宽带提速问题。窄带(语音)提供方式仍然保留原有方式,采用电路交换方式接入PSTN交换机或者通过AG接入软交换。

此种模式较多运用于农村地区,架空式通信系统用户外机柜。

三、FTTx模式对建设成本的影响

光纤替代铜质缆线是大势所趋,但任何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都是循序渐进的,希望一夜之间光纤就彻底替代铜质缆线,以及所有通信业务都通过光纤接入其实并不现实。在光纤到户的发展初期,光纤与铜质缆线共存是由市场决定的,光纤与铜质缆线二者共存是市场必然的选择。

目前电信运营商提出的光进铜退战略,实际上就是将DSL网络和用户逐渐转化为FTTH网络和用户的演进战略,这种演进思路能很大程度保护运营商在铜线上的已有投资。同时,与FTTH相比,FTTB/C投资成本能大幅节约,这也将成为影响运营商建网思路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而言,在FTTB模式里,光纤到大楼后,利用已有的铜质缆线作为最后几百米的接入方式替代入户段光缆,而原铜缆双绞线的终端也比xPON的终端要便宜很多,价格仅相当于后者的1/6左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TTB模式需要在楼道里增加有源设备和安装环境,以提供光纤上行及铜质电缆下行。

基于目前已规模开展FTTx建设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FTTB和FTTC模式需要比FTTH模式下,更多的考虑本身有源设备的供电、机房建设或租用、机柜集成等问题,但这些费用远远低于每用户在入户光缆部分的投入。四、FTTX建设的具体实施

FTTB+XDSL模式是宽带接入设备下移的方法之一。是宽带接入设备将从馈线段迁移到分线段,宽带接入设备位于传统铜缆分线段的分线盒位置,一般在大楼边或者多用户集中处。从大楼到用户的距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小于1000m,覆盖的用户数在50-200左右;一是小于500m,覆盖的用户数在20-100左右。

对于FTTCab的模式,一般距接入小于1000m的情况,可以采用ADSL2+的接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ADSL2+的特点,达到最高25M左右的带宽。对于小于500m的情况,可以采用VDSL2的接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VDSL2的特点,达到最高50M-100M的带宽。

同时根据每个用户需要保证的带宽不同,宽带接入设备上行接口可以采用P2P的光纤接入或者P2MP的光纤接入。P2MP光纤接入的最大特点是各个节点共享一个OLT接口,以节省主干光缆的数量。当每个节点的保证带宽大于500M时,建议采用P2P的GE光纤接入。当每个节点的保证带宽在200M左右时,建议采用P2MP的GPON作为上行接口,从性能价格比上考虑,建议每个PON接口支持8个左右的节点。在节点分散、节点带宽不大于100M时,可考虑P2P的FE光纤接入。在FTTB+XDSL建设模式下,采用何种上行光纤接入技术和何种xDSL接入技术,需要从用户区域密度、每个节点的用户数、每个用户的最大保证带宽、每个用户的最大带宽来综合规划。当每个节点用户数越少,每个用户的保证带宽越小,节点越集中,采用P2MP光纤技术带来的价值越高,反之采用P2P光纤技术比较好。当用户希望获得的最大带宽大于25M,距离比较近,VDSL2接入技术是比较合适的;当用户希望获得的带宽不大于25M,采用ADSL2+技术是最有性价比的。

FTTB+XDSL模式是向FTTH演进中最复杂的模式,与用户铜线布局密切相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如果接入模块太小,总的节点数量急剧增多,给管理维护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接入模块太大,可能导致用户线太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