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无线电不死,还多领域多应用的大鸣大放呢
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改变了世界的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下盘点一些热点无线电技术和应用,展现一下无线世界的精彩。
速度的竞逐——4G:
简单地说,4G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网络(1G)到第二代数字网络(2G)再到第三代多媒体网络(3G),是一个随着技术不断演进的连续过程。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it/s,峰值速率高达100Mbit/s,这种速度相当于3G传输速度的50倍。如果说3G是高速公路,那么4G则可以媲美高铁。
2013年12月,工信部向3大运营商发放了4G牌照,从而将我国移动通信引入4G时代。随后,以中国移动为首的运营商快速建设4G网络,发展4G用户,市场化速度令人惊叹。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移动4G基站建设超过70万个,4G用户累计达9006万户。
4G网络的发展为各种宽带无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无线视频、无线互动娱乐等应用将展现新的生机,也将把人们更牢固地吸引到无线网络世界中。由于我国拥有自主产知识权的4G技术,加之快速推动市场化的政策引导,4G产业也将成为我国进军世界信息产业高端的重要支点。
虽然4G刚刚开始商用,5G标准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按照设想,5G标准将于2020年推出,届时移动宽带用户峰值速率将超过10Gbit/s,是当前4G网络速度的100倍。
强者的联姻——移动互联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如今它们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两股最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两者的结合,更展现出了巨大的“破坏性”力量,旧的碎裂,新的诞生。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能量有多大?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67.8%。2014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200M,达到205M,同比增长47.1%。随着4G的规模商用,未来移动互联网必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移动互联网的更大意义在于,其为无线应用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微信、微博、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掌上娱乐……它将改变的是整个信息世界的生态。
神秘的能量——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其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装置。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方式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1890年,物理学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已经做了无线输电试验,实现了交流发电。然而,无线充电技术在近几年才开始真正得到人们的重视。无线充电主要有3种方式: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场共振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四种:Qi标准、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iNPOFi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商用化进程。
今天,一些新款手机、可穿戴设备已经开始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无线充电器已快速进入商用,诸多IT产品企业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可移动产品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使用的手机将不再有插孔,包括充电插孔。
接入的力量——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LAN)也许已经算不上什么新技术,但其持续的发展速度、标准创新能力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宽带无线接入领域的王者。你的手机在城市里几乎任何地点都能找到WLAN信号,回到家中无线局域网成为网络连接的主要方式。今天,无线局域网与3G/4G移动网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远端移动的3G/4G和近端游动的WLAN相得益彰。
802.11协议组是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学会(IEEE)为无线局域网络制定的标准。最初802.11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it/s。由于它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了802.11a/b/g等系列标准。目前使用
- 3G通信系统的直接调制无线电硬件结构(02-22)
- 直接变频接收机设计可实现多标准/多频带运行(10-11)
- HD无线电技术之数据与音频处理(05-10)
- UWB与WMAN无线电系统的先期验证(03-27)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06-07)
- 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防雷措施(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