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无线电不死,还多领域多应用的大鸣大放呢
最多的是802.11n标准,工作在2.4GHz频段,理论传输速率可达600Mbit/s。
尽管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但WLAN技术的创新从未中断。理论上,新的802.11ac技术可以为多个站点服务提供1Gbit/s的带宽,或是为单一连接提供500Mbit/s的传输带宽。后续的802.11ad/ae等系列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中。未来,在家庭及室内范围,无线局域网将以其高带宽、灵活性和经济性占据无线联网方式的主导地位。
指端的圈子——微信:
尽管只是智能手机上的一种应用,但微信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力令人吃惊。朋友圈一时成为他们获取最新信息、情感互动、炫耀幸福生活的小天地。不会玩微信,真的很out。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
微信的发展势头迅猛,数据显示至2014年第三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达4.68亿,稳坐移动即时通讯全球第三把交椅。经过4年的用户培养,微信已经拥有了大批忠实用户,腾讯也启动了对该应用的商业化运作,朋友圈广告在不久前推出。尽管前景不明,但4亿多的眼球影响力,其商业价值确实不容小觑。
随车的互联——车联网:
作为物联网的典型应用之一,车联网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成为新的产业热点。根据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未来的汽车将成为比变形金刚还前卫的智慧运输工具,信息交互、车内娱乐、自动导航、智能防撞,甚至自动驾驶将成为现实。
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车联网成为极具前景的产业,目前正处在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据有关咨询机构预计,2015年车联网渗透率将从2010年的4.67%增长至1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2020年车联网用户数将超过4000万,渗透率超过20%,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
贴身的网络——可穿戴设备:
尽管结局有些意外,但谷歌眼镜前一阵儿着实风光了一把;近日,苹果公司又宣布即将推出重磅产品iWatch。不只是信息产业界的大佬们在试水可穿戴设备,其他公司开发的诸如智能腕带、智能T恤、智能运动鞋、智能头环等可穿戴设备也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具备智能感知和无线联网功能,本质上属于物联网应用范畴。总体来看,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化还属于试水阶段,尽管花样繁多,但尚未出现一款成功的革命性产品。苹果公司的iWatch能否引领可穿戴设备新潮流,并使这一领域形成规模产业,尚待观察。尽管可穿戴设备还未成大器,但其前卫的理念,时尚的酷感,贴身的服务,确实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某种心理期待。未来,随着自身技术成熟度的提高,以及产品应用功能的深度开发,可穿戴设备很可能成为时尚信息类产品的主阵地。
泛在的连接——物联网: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物流管理、库存管理、安全保卫、宠物跟踪、食品溯源等,进而推动着智能家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产业发展。应该说物联网发展方兴未艾,更多实用和个性化业务应用还有待随技术成熟度与普及度的提升进行深度开发。
要实现泛在化的物物互联,无线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为物体贴上电子标签,实现对物品的高效灵活管理,是物联网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同时,信息的交互传输,也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
目前,我国物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并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发展区,在无锡、重庆、杭州建立了3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据统计,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
- 3G通信系统的直接调制无线电硬件结构(02-22)
- 直接变频接收机设计可实现多标准/多频带运行(10-11)
- HD无线电技术之数据与音频处理(05-10)
- UWB与WMAN无线电系统的先期验证(03-27)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06-07)
- 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防雷措施(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