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形天线设计应用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可利用的频带宽、网络建设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使其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卫星通信的发展, 为满足一定的地面服务区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要求, 迫使通信天线必须采用多馈源赋形或反射面赋形天线,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多馈源赋形或反射面赋形天线的发展。这样就能减小覆盖区域以外的地面站对卫星系统所产生的干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提高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和接收系统品质因数G/T值,并能使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得到简化和降低成本。
当覆盖区域是中国政区图时,考虑到中国西部地区的地域辽阔、人口稀少、降雨量小、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降雨量大,雨衰是卫星通信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既考虑到全国有适当的功率覆盖, 又应对东部地区华北地区有所偏重,使之具有较高的功率分配;而对西部地区略有降低,以便充分利用卫星资源。这样,对天线赋形后所产生的通信波束既能覆盖全国,又能突出东部。为了防止信号干扰,对邻国方向上的天线的主、交叉极化增益应该足够小。总之,对不变的区域,只要把一些主要因素考虑进去,就可以得到大致的期望分布。
1 赋形天线概述
赋形天线按反射面是否可变分为两类: (1)单次赋形天线和重构赋形天线。(1)单次赋形天线是指天线的用途单一,装配成型发射后,用途不再改变的天线。该天线的覆盖区域和天线所处的空间位置均不再改变,其覆盖的目标区增益分布是确定不变的。这类天线的设计通常是根据预期的覆盖区域增益分布分析设计反射面,反射面一经确定后不再改变。(2)可变赋形天线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天线轨道位置的改变,调整工作系统,从而得到相应的赋形波束;二是通过调整系统,对不同形状的地域产生相应的赋形波束覆盖 [1]。
赋形天线按使用的馈源数目分为两类:多馈源天线和单馈源天线。在传统的卫星通信中,通常使用阵馈抛物天线(如图1(a)),馈源阵列放在反射面或微波透镜的焦平面上,按一定方式排列的馈源天线组成。馈源阵列位于焦平面上,各馈源除中心处的馈源外,都相对于焦点有一个横向偏移,且偏移方向和偏移量大小各不相同,这样各馈源所产生的波束经反射面的反射或透镜的聚焦后,就会在远场区域形成一组彼此相互独立、波束宽度近似相等、均匀分布的子波束。这种天线的赋形设计的重点在于优化馈源的激励系数和几何排列等参数。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波束成形网络(BFN),用来调整馈源的激励情况。但它们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天线系统的大量开销将花费在设计和调整波束形成网络上,并且复杂的波束形成网络会引起射频损耗,降低天线系统的总增益。这些缺陷会随着频率的升高而更加严重,因此多馈源赋形技术一般用于Ka波段(4 GHz~7 GHz)以下[2-6]。
对单个反射面进行赋形(如图1(b))得到赋形波束是一种更加可行的方案。在对一个固定区域进行波束赋形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波束成形网络,而是作反射面成形设计,采用单馈成形反射面天线,这种赋形反射面天线具有机械加工简单,结构不复杂,以及由于没有波束成形网络,损耗小,增益更高的优势[6-10]。
按照天线的反射器类型,可以分为单赋形反射面天线和多赋形反射面(通常是两个反射面)天线。在赋形天线设计中,单反射面天线一般多采用偏馈反射面天线,图2(a)所示为一偏馈抛物面天线,它由一个带有一定偏转角的圆锥面去切割标准抛物面而得。与其他天线形式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质心低的特点,同时它也很好地解决了馈源的遮挡问题。基于此,该天线广泛地运用于卫星通信中。在赋形反射面天线设计中,常见的多反射面天线为双偏置反射面天线。如图2(b)所示,通过对偏置卡赛格伦或格里高利天线的两个反射面的形状赋形(从设计加工等方面考虑,一般只对副反射面进行赋形设计),来达到赋形设计的目的。
2 赋形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从赋形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早在1975年,KATAGI T和TAKEICHI Y就提出了一种成形反射面的设计方法,即波前分析方法,随后北美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根据几何光学(GO)、物理光学(PO)、几何绕射理论 (GTD)和物理绕射理论(PTD)等方法,提出了成形反射面的直接和间接综合方法。直接方法[11-12]的优化对象是反射面本身的形状,用各种函数展开式直接方法的优化对象是反射面本身的形状,用各种函数展开式表示反射面,通过优化函数的系数进行反射面综合。一般说来,根据要求寻找得到这样的基底函数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方法多数都是级数的形式表示。而间接方法的优化对象是成形反射面天线的一些特性参数,如波前、口径面场分布等,通过优化这些参数来满足赋形要求,确定一些反射面的节点, 从而进行拟合,确定反射面的形状。无论是直接方法还是间接方法,都只是一种优化的过程,这样,寻求一种最佳的优化方法就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检验某种方法的优化结果可以从后来的误差分析中得出。检验方法在实际中是否可行,还必须用严格的物理方法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