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自制25Wx2 EL34胆机电路

自制25Wx2 EL34胆机电路

时间:09-2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由于受到电子管器件本身的特性限制,业余制作胆机功放的输出功率一般都不太大,尤其是采用单端输出功放时,其输出功率更小,通常仅数瓦,一般不超过10W。对于一台10W的功率放大器,它往往只能提供l~2W的平均工作功率。因为当进行高保真重放时,由于节目源的动态大,平均功率为l~2W时的峰值功率已经超出10W,从而加大了放音失真,特别是采用灵敏度较低的音箱时,失真情况更趋严重。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关高保真度 家用声频功率放大器最低性能要求中就作了规定,要求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应≥10W。

由此可知,如果要较好地欣赏包括大型交响乐等曲目在内的各类音乐节目的话,一台10W×2的功放是最起码的要求。一般而言,20~30W×2的额定功率才能达到高保真重放的基本目标。本文详细介绍一款25W×2功放的制作,供需要较大输出功率的胆机爱好者仿制。

一.基本结构

胆机的输出功率主要取决于输出级电子管型号及其采用的电路程式。就电路程式而言,要成倍提高其输出功率的话,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对于单端甲类放大,可以将两只输出功率管并联起来使用,如图1(a)所示。与单管工作相比,在工作电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屏极电流增大l倍,输出功率也增大1倍,而输入电压和失真则保持不变。此外,由于双管并联,内阻减小一半,负载电阻也减小一半。因此只要加大电源的电流容量,并把输出变压器的一次侧阻抗减小一半,很容易把单管A类输出改成双管并联A类工作方式。实际上,输出变压器的一次侧阻抗并非一定要严格地减小一半,也已能获得比单管工作时大得多的输出功率。例如,300B作单端A类工作时,输出变压器一次侧阻抗为3~3.5kΩ。当改为双管并联A类工作时,输出变压器一次侧阻抗可采取1.5~1.6kΩ,此时输出功率大致为单管时的2倍。不过,如果找不到现成的阻抗为1.5~1.6kΩ的输出变压器,也可以采用一次侧阻抗为2~3kΩ的输出变压器来代用。350V设计电路时,屏极对地的实际电压为350+30=380(V)左右。

根据图3中实测数据,输出级阴极(对地)电压为29V,因而两管静态电流为29V/300Ω=96mA,每管电流为48mA,EL34的实际屏极损耗为350V×48mA=16.8W。这仅占EL34最大屏极损耗(25w)的67%,由于留有较大余量,对延长管子的工作寿命很有利。

倒相级(V2)采用阴极耦合倒相电路,由图3可以知道,两管屏极均采用固定电阻,只是阻值略有不同,R7取30kQ,而R8取33k Q,这样就可免去平衡调整。如果制作者备有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则可按如下方法进行调整。首先把R8改为30kΩ,然后串一只可变电阻(5kΩ)接到V2(下面一管)的屏极电路中去;然后输入1kHz正弦信号,并用示波器观察上下两路输出信号的波形,同时微调可变电阻使两者波形的幅度相等;最后用阻值相近的固定电当然,此时的输出功率有所降低,达不到单管工作时的2倍,但仍较明显高于单管输出。同理,输出阻抗也较低。

提高输出功率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采用推挽输出,如图1(b)所示。由于推挽输出的工作状态可设置为A类、AB类和B类,因而就输出功率而言,它可达到单端输出时的l~2倍。就失真较小的A类推挽而言,一般比单端输出功率大l倍。

实际上,推挽工作时,对交流信号而言,两只电子管是以串联方式工作的,因而输出变压器的一次侧阻抗为单端输出时的l倍,输出功率也大致增加1倍。

与单管单端输出相比,双管单端输出和推挽输出的输出功率都大一倍左右。不过,推挽输出不仅效率高,而且由于两管流过输出变压器一次侧的直流方向相反,直流磁通相互抵消,变压器的铁心无需留空气隙,同样条件下。电感量比单管时高得多,有利于简化结构。此外,推挽输出变压器具有抵消电源纹波的作用,因而降低了对电源滤波的要求。最后,推挽电路还能抵消偶次谐波,失真明显低于单端输出。推挽电路啊缺点,管子需要配对,并需要两个幅度相同而相位相反的驱动信号即需要倒相电路。此外,输出变压器的两个一次侧绕组,在圈数、直流电阻、漏感和分布电容等方面应该尽量保证对称和平衡。如果在这方面做得越好,那么推挽电路的优点就越加明显。

推挽输出所必须的倒相电路常见的有图2所示3种方式。其中图2(a)为变压器倒相,无需使用有源器件,电路简洁,倒相信号波形好、失真小,输出阻抗低不易受输出级栅流影响且驱动能力强,但这需要一个性能优良的输入变压器。图2(b)为屏阴分负载倒相,由于从屏极负载电阻和阴极电阻上取出的信号恰好反相,因此只要使屏极电阻等于阴极电阻,加上通过阴极电阻加有1 00%,的本级电流负反馈,就能从屏极和阴极取得幅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