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LCD玻璃基板制造方法
a yTank)生产,因此该槽窑设计之最适化就显得相当重要。
( 2 )流孔下引法:
就平面显示器所需的特殊超薄平板玻璃而言,有不少厂商是使用流孔下引法技术生产,该法系以低黏度的均质玻璃膏导入铂合金所制成的流孔漏板( Slot Bushing )槽中,利用重力和下拉的力量及模具开孔的大小来控制玻璃之厚度,其中温度和流孔开孔大小共同决定玻璃产量,而流孔开孔大小和下引速度则共同决定玻璃厚度,温度分布则决定玻璃之翘曲,以流孔下引法技术拉制超薄平板玻璃如图四所示。
流孔下引法制程每日能生产5 ~ 2 0公吨厚度0.0 3 ~ 1.1㎜的超薄平板玻璃,因铂金属无法承受较高的机械应力,因此一般大多采用铂合金所制成的模具,不过因其在承受外力时流孔常会变形,导致厚度不均匀及表面平坦度无法符合规格需求为其缺点。
流孔下引法必须要在垂直的方向上进行退火,如果将其转向水平方向则可能会增加玻璃表面与滚轮的接触及因水平输送所产生的翘曲,导致不良率大增。这样的顾虑使得熔炉的建造必须采用挑高的设计,同时必须精确的考虑退火所需要的高度,使得工程的难度大幅增加,同时也反映在建厂成本上。
( 3 )溢流熔融法:
系采用一长条型的熔融帮浦( Fusion Pump ),将熔融的玻璃膏输送到该熔融帮浦的中心,再利用溢流的方式,将两股向外溢流的玻璃膏于该帮浦的下方处再结合成超薄平板玻璃。
利用这种成型技术同样需要借重模具,因而熔融帮浦模具也面临因受机械应力变形、维持熔融帮浦水平度及如何将熔融玻璃膏稳定打入熔融帮浦中的问题。因为利用溢流熔融法的成型技术所作成的超平板玻璃,其厚度与玻璃表面的质量是取决于输送到熔融帮浦的玻璃膏量、稳定度、水平度、帮浦的表面性质及玻璃的引出量。
熔融溢流技术可以产出具有双原始玻璃表面的超薄玻璃基材,相较于浮式法(仅能产出的单原始玻璃表面)及流孔下拉法(无法产出原始玻璃表面),可免除研磨或抛光等后加工制程,同时在平面显示器制造过程中,也不需注意因同时具有原始及与液态锡有接触的不同玻璃表面,或和研磨介质有所接触而造成玻璃表面性质差异等,已成为超薄平板玻璃成型之主流。
浮式技术 (float technology) | 流孔下引技术 (slot bushing down draw) | 溢流熔融技术 (fusion overflow) | |
成分 | 钠钙硅玻璃 | 钠钙硅玻璃/钡硼硅低碱 | 钡硼硅低碱玻璃/ |
|
| 玻璃/铝硅酸盐无碱玻璃 | 铝硅酸盐无碱玻璃 |
产量(公吨/日) | 400-700 | 5-20 | 5-20 |
熔炉建造所需空间 | 占地广阔 | 所需面积较小, 但需挑高 | 所需面积较小, 但需挑高 |
投资金额 | 大 | 中间 | 大 |
建造时间(月) | 18-24 | 15-18 | 15-18 |
拉出的方向 | 水平 | 垂直向下 | 垂直向下 |
成型的介质 | 液态锡 | 铂铑合金流孔漏板 | 可供溢流的熔融帮浦 |
成型之原理 | 利用液态锡与 玻璃膏密度之差异 | 重力 | 重力 |
厚度控制 | 熔炉的引出量、导杆施力的大小和水平方向玻璃平板的拉出速率 | 熔炉的引出量、流孔开口的大小和下拉的速率 | 玻璃膏的溢流量和下拉的速率 |
厚度范围 | 0.5 | 0.03 | 0.5 |
面积大小 | 大面积 | 中小面积 | 中大面积 |
后续再加工之可 | 居中 | 最高 | 最低 |
能性(研磨或抛光) |
|
|
|
代表厂家 | Asahi | NEG | Corning、NHT |
由于无碱玻璃有特殊成分配方且在热稳定性、机械、电气、光学、化学等特性及外观尺寸、表面平整度等方面都有极为严格的标准规范,故其生产线调整、学习时间较长,新厂商欲加入该产业之技术门坎则较高。
- 基于DSP的彩色TFT-LCD数字图像显示技术研究(05-05)
- 基于TPS65105 的TFT-LCD电源设计方案(06-10)
- 正确理解伽玛校正及其重要性(03-17)
- MAX8795A集成运算放大器 TFT-LCD DC-DC转换器(02-16)
- AP3700的充电器系统解决方案(05-25)
- LED晶粒/芯片制造流程(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