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储存架构的整合趋势分析

储存架构的整合趋势分析

时间:09-0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存池中的虚拟机磁盘,利用虚拟化网间连接器提供的任何主机映射给前端主机,而不用管底层储存设备支持的主机类型为何。

  这种特性将能让用户得到更具弹性的存储连接架构。如底层存储设备的主机是FC介面,但经由虚拟化网间连接器的桥接,虚拟层存储池的虚拟磁盘机可改以iSCSI、FC甚至FCoE等不同主机介面,加载给前端主机。

(3)更弹性的进阶应用:

  除了更灵活的空间配置与连接架构外,透过SAN虚拟层还可实现更具弹性的进阶应用,如本地端或远端的复制(Replication)、快照(Snapshot)与Clone等。

  - 远端复制

  复制可分主机端、存储端与网络端等三种类型。许多企业级储存设备都会内建同步或非同步的复制功能,可让用户借以建立本地端或远端的资料镜像备份,以作为本地端或异地端灾难备援的基础,但限制是只能在同厂牌、同系列的储存设备之间执行复制作业。也就是说,用户必须付出双倍投资,购买两套相同的储存设备与复制功能授权。

  若改用主机端的复制软件,虽然就不受后端储存设备的类型所限,但这要求在每台需制作镜像备份的前端主机上安装软件代理程式,不仅需付出不少授权费用,代理程式也会影响到主机效能。

  而透过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便没有前述问题。在SAN虚拟化架构下,可由SAN虚拟层来执行复制作业,而不经由前端主机或后端执行作业,复制是在2台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之间进行,因此不用管后端储存设备厂牌型号为何,只要在两个站点分别建置1套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然后将两个站点的储存设备,分别整合到各自的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储存池中,则2台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之间,便能以储存池内的虚拟磁盘区为单位,来建立复制关系。

  - 快照与Clone

  当前许多企业级储存设备都提供磁盘区快照与Clone功能,可为本机磁盘制作备份,供资料保护或开发测试使用。但用户环境中若同时存在多台不同厂牌型号的储存设备时,用户必须分别针对不同厂牌型号的设备购买快照或Clone功能的授权,并分别设定快照或Clone作业执行政策,建置与管理都相当麻烦。

  而在SAN虚拟化架构下,则可改由虚拟层来统一执行快照与Clone作业,只要购买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的快照或Clone功能,就能为储存池的虚拟磁盘机进行快照与Clone.用户只需将后端储存设备的空间纳入SAN虚拟层的储存池中,就能透过虚拟层的快照与Clone功能取得磁盘备份,无论建置或管理都方便许多。

  - 资料迁移

  更新储存设备时的资料迁移,一直是IT管理中最耗时、最麻烦的工作之一,也会严重影响前端主机的正常存取。

  而在SAN虚拟化架构下,更新设备时的资料迁移工作则可交由虚拟层去执行。由于SAN虚拟层隔绝了前端主机与后端储存设备间的直接连结,所有储存设备都是在虚拟层控制下,再桥接到前端服务器上,所以可透过虚拟层来转移前端主机的存取路径,再搭配背景的资料复制搬移功能;虚拟层即可一边让旧设备的磁盘空间继续为前端服务器提供存取服务,然后再于离峰时间,将资料逐一搬移到新设备的磁盘空间上,待资料搬移完成后,再把存取路径转移到新设备上,如此就能将资料迁移所需的停机时间降到最低。

  分层储存

  目前许多储存设备都标榜能提供分层功能,可按前端主机的存取效能需求,分别配置不同性能等级的磁盘空间,但限制是只能为本机控制器所连接的磁盘进行分层管理,无法含盖本机以外的储存设备。因此当用户环境中存在多台不同厂牌、型号的储存设备时,这种分层管理功能便会出现无法顾及的盲点。

  而若透过SAN虚拟化架构,便能解决前述问题。由于所有储存设备都是在SAN虚拟层的控制下,再桥接到前端服务器上,因此只要在虚拟层上进行适当的存取路径设定,就能很方便地依据前端服务器对存取性能的要求,将高性能储存实体提供的空间,分配给前端需要高效能的关键应用服务器,而性能普通的磁盘空间则可保留给备份、归档等不需要高效能的应用使用。

  或者也可以资料产生的时间作为区分,将一定期限的资料搬移到低价储存媒体上,这种搬移在虚拟层的协助下都可以很容易做到。

  NAS虚拟化

  相对于针对存取路径与磁盘空间管理问题的SAN虚拟化技术,位于档案层级的NAS虚拟化技术。主要针对的则是存取目录管理问题。

  在大型的NAS应用环境中,由于共享档案数量庞大、前端使用者众多,因此从档案服务器、NAS上的目录、档案到用户端电脑间的存取连接关系,都将变得十分复杂。除了难以管理外,也不易更动连接结构或更新设备,一旦后端NAS设备变动,将会连带影响到众多存取路径的修改。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便是在用户端电脑与NAS之间插入一个虚拟层,透过虚拟层的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