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和挑战 本土机器人国产化的未来趋势
我国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方向。在政策扶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 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引得国际自动化巨头为此垂涎,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同存的时代。
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比重高达70%左右。虽然我国大学生能够获得全球智能机器人比赛冠军的殊荣,但在制造领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天下。
海外企业在我国机器人市场已显出垄断态势,超过70%的占有率不仅在现有盈利空间上对我国企业造成挤压,未来的发展中,从技术到市场都可能对我国企业 形成“围困”局面。相关部门及企业应认清我方缺陷,积极改进,并将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区别对待,确定二者不同的定位及发展战略,全面带动机器人市场的 发展。
国产机器人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从事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的企业中,规模大、品牌响的企业还不多。不少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的零配件依赖国外进口,这些零配件的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限制了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的竞争力。
我国企业的诸多劣势:
第一,低端技术水平有待改善。机器人制造包括整机制造、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以及减速器等方面,控制系统及减速器的核心技术仍由国外企业掌握, 国内企业只能发挥“组装”优势,将已接近成品的各部分模块组合到一起。并且许多零部件的缺失使得国内企业在拓展产业链条方面颇受挚肘,而高昂的进口费用也 极易威胁企业的生存状况。
第二,产业链条亟待充实与规范。与其他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情况不同,机器人制造主要集中在民营范围,产能规模自然不能比拟航空航天等产业,研发成果也 无法在有利平台得到展现。可想而知,国资不足是国产制造的最大劣势,而缺乏国企的规模管理导致产业链条过于松散,从而无法集群式发展。而主流的工业机器人 领域,配套产业及设备的集群效应才是机器人制造的关键。只有具备完善的产业链条,盈利空间才能得到提升。
我国已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失掉“数城”,今后对领先水平的追赶必是漫长的过程。资金投入、联盟高校、培养人才,缺一不可。重点是,相关部门对该产业的引导应从产业特点进行考虑,尽早形成企业集群,或以产业园的方式将优秀企业聚拢起来,为进军高端技术奠定基础。
另外,服务机器人是我国制造的突破点。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制造对技术能力要求略低,配套设备并无硬性需求,较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产业情况。从服务机器人着手还能惠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
我国机器人需求于近年以30%的速度增加,与市场成熟的国家相比,潜力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在役机器人数量将达3万台。
国产机器人需要政策扶持
市场前景广阔,现实的困境并不乐观,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并未在市场中占得先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不到全球总量的1%,其中国产的机器人约占30%,其余皆是从日本、美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引进。
中国真正有规模、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几乎没有,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性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受制于人。而采用国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国产机器人,价格上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客户大多选择国外的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工业的地位,可谓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对于这样的新兴产业,国家应该在科研方面和应用技术上加大投入力度,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来降低生产成本,出台相关政策和奖励来扶持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工业机器人作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希望国家在开展基础学科的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应该 加大应用技术上的投入,出台相关的鼓励和奖励措施,不光为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进行扶持,同时为运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提供奖励。
对于机器人产业,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而更多的是将其等同于高科技产业。这是一大遗憾。国家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予以扶持。
机器人国产化是未来趋势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发展中存在着产业分散化、企业规模孝品 牌影响力弱等诸多问题,在技术和规模上,都无法与全球机器人四大企业相比,现在还没有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资料显示,安徽埃夫特的年产值是2亿元左 右。今年4月,科技部发布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
- 双轴微机械陀螺仪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检测系统(11-14)
- 智能救援机器人的设计(12-03)
- 机器人在锂电池生产中的作用(07-05)
- MEMS传感器加快机器人智能化步伐(05-03)
- EDMA在实时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09-15)
- 数模转换器与数字电位器的选择(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