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文库 > 乐视手机全金属外壳天线性能与MIMO OTA测试

乐视手机全金属外壳天线性能与MIMO OTA测试

时间:03-17 来源:52RD 点击:

下图是我这周末去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的EUcap2015会议所要演讲的文章中的一个示意图。手机的4G功能如果没有经过这个系统的验证测试,至少可以说,它的整机无线性能没有经过优化--这个测试方法被称作MIMO OTA。

自我亮明身份以来,有幸从微博上结识了不少来自小米、360、极路由、中兴、华为、乐视、黑莓等公司的工程师,并通过微博进行了不同程度 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因我对相关产品宣传中无线性能的质疑而展开互动的--在沟通过程中,很少有工程师因为技术方面的分歧而造成互相的不愉快,但很显然, 大部分技术人员,尤其是来自新兴互联网背景的那些"大"公司们,对于MIMO和MIMO OTA是缺乏认识的……

乐视的超级手机 营销人员最近给出了逼格很高的宣传语:


我愿意相信乐视的超级手机,其射频与天线研发团队在解决全金属机身带来的难题所付出的努力,但我判断,超级手机没有经过MIMO OTA测试,当然,这是猜测--照旧,如果我错了,欢迎打脸,我会公开道歉。

其实原帖题目想取名为:"MIMO OTA最新进展通报--建议非专业人士请绕行"但是这个题目显然缺少吸引眼球的特质……

这意味着,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这些研发工程师们的主管们看的:作为一个体现真实性能的测试方法,MIMO OTA对4G等多天线终端的优化和调试必不可少,但对国内大部分靠"拿来主义"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还太深奥--请不要怪罪工程师,我来帮你们补上这一课! (而对于营销部门的人来说,向来不需要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就可以把牛吹到天上--所以我不想为他们多费口舌。我建议营销人员要说明无线性能的优劣,最好能 够拿出测试数据出来,不要光凭嘴。)

【一】国产4G手机有没有经过测试?

一般消费者,甚至营销人员普遍会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如果我说所有国内厂商都不具备MIMO OTA测试能力是真的,那么难道这么多大厂的手机都是没有经过验证、测试就投入市场销售吗?我的回答是:严格意义上,恐怕这就是目前国产4G手机的实际情况。

但厂商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折中的替代测试保证最基本的性能:

1. 全盘相信芯片供应商的参考设计--一般研发工程师都懂的,按照图纸搭积木

2. 进行传导测试--验证芯片功能,但把天线得甩开后,无法评估其整体性能

3. 进行单天线的SISO OTA测试--验证天线的匹配情况,及损耗是否可接受,但无法验证整体MIMO性能

4. 进行外场路测--验证整机的性能,但由于外场条件复杂,一般到这个时候,留给研发再优化设计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一般没有致命缺陷,基本就这样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一个产品测试的重要性,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能否提供优化设计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看一眼产品质量是否有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否具备MIMO OTA测试环境和研究能力,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公司对于研发投入的态度和实力。

从目前我了解的情况看,国外芯片厂商Intel,手机商Apple,blackberry,microsoft,Samsung,LG等均已具备不同程度的MIMO OTA研究、测试和优化能力。

【二】一般工程师听过的 OTA(Over The Air)测试与MIMO OTA的本质不同OTA是空中整机测试的意思,是相对于传导测试(Conductive)而言的,一般常规OTA特指单天线终端的测试,即SISO OTA,大部分国内厂商都具备这个测试条件(或者至少拿出去委托天线厂家测过)。

在siso ota的测试过程中,工程师会验证所谓TRP、TIS,即有源(手机正常工作时)的天线发射与接收能力--这项测试是从GSM开始便由运营商开始建议测试 的,如北美CTIA组织。但在LTE时代,4G手机均已使用MIMO技术时(目前仅下行),你关注的不仅仅是天线的发射与接收这么简单,因为最终的下载速 率是由芯片和天线共同决定的,MIMO本身的核心是底层的基带算法,要把手机的下载性能调试到最好,需要关注的是信道模型与天线、芯片的整体,从 spatial domain(MIMO本身被称为空分复用)来看,关注的指标是spatial correlation--从目前国内所有厂商来看,大部分工程人员对这个名词的了解几乎为零,也没有测试系统--MIMO OTA测试系统。

乐视公司的产品还没有出来,就已极力宣传其全金属外壳及天线性能,但是基于我对MIMO OTA的了解,这部手机很可能只是达到了普通手机的天线性能指标--当然,作为全金属外壳来说,已是不易!--但如果未进行MIMO OTA测试,距离其营销人员的标语所要达到的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MIMO OTA测试方法及标准化,国内外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