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数字AV产品的抗干扰研究
时间:09-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2、 反射干扰噪声的抑制
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时钟信号和数字信号传输因其传输线路始端和终端阻抗不匹配,所传输信号会在阻抗不连续处产生反射,使传输的信号波形出现上冲、下降和振荡。反射还会降低器件噪声容限。加大延迟时间,如传输线传输时间与所传输的延迟时间大致相同,引起的反射会带来严重后果,有的使传输的信息产生错误,有的使电压超过电路的极限值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通常情况下,传输线是无损耗线,单 位长度传输线的传输时间τ=(LC)½,特性阻抗ZO=(L/C) ½,其中C,L为单位长度传输线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传输线最大匹配线长度lmax=tτv/k,式中,tτ为传输信号的前沿时间,v为电磁波在传输线中的传播速度,用聚乙烯线时为2×108 m/s,k为经验常数,常取4-5。如果传输线的长度超过lmax,应在其始端和终端进行阻抗匹配。否则由于阻抗不匹配就会造成信号严重畸变。这里笔者以VCD机机芯DSP信号输出端至MPEG板之间传输线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用长10cm束捆线和长60cm扁平电缆作传输线进行对比实验,先用束捆线作实验,用YOKOGAWA DL-1540数字波器测得DSP输出端和MPEG板输入端的波形基本一致,上升沿时间tτ10 ns,其lmax=50cm,因此束捆线长度小于lmax,故不必进行阻抗匹配。若把束捆线换成长60cm的扁平电缆,根据波形知,换成扁平电缆后,波形畸变明显变大,主要是上升沿变差,上升时间tτ变大和波形的峰谷比变大。其原因是扁平电缆的长度大于lmax,传输电缆要作长线处理,其阻抗必须进行匹配。DSP输出的上升时间变长是由于反射至DSP输出端反射波反射系数有正有负而形成波峰和波谷使上升时间变长,DATA,LRCK波形也有类似情况。
上述比较实验显示,要想抑制反射干扰,就要设法使发送端和终端的阻抗匹配,或者把传输线的长度尽可能缩短,即:<LMAX,由于是民用产品,还要考虑到生产成本及生产加工过程方便等原因。在车用VCD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DSP输出端加适当电阻使之与束捆线和扁平电缆的特性阻抗基本一致,使发送端的阻抗基本匹配,以抵消数字信号脉冲上升/下降的过冲。
(2)、把束捆线的长度缩短为l<<LMAX,因线很短,波形畸变轻微。实际结果使DSP的波形明显改善。
(3)、用终端二极管取代匹配电阻,此法已广泛应用于数字IC的芯片制作中,作为输入输出端的匹配和保护网络。这种匹配方法有以下优点:能改善终端波形;对发送端的电平高低没有影响;补设方便,同机有多个负载时达到最佳匹配;具有保护作用,有效抑制过冲脉冲。
(4)、加整形电路可减小因连接线不匹配引起干扰噪声,整形电路通常加在输入端前,但要注意不能使信号产生新的相位变化。
3、 数字信号的串扰抑制
所谓串扰是指信号传输线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在其相邻信号线上引起严重的干扰噪声,大多发生在扁平电缆、束捆导线或印制板电路上平行的印制导线之间。串扰的强弱与相邻2信号线之间的互阻抗和信号本身的阻抗有关。下面讨论扁平电缆的串扰问题。
现代数字AV产品中,广泛使用扁平电缆做连接导线,虽有很多优点,但若使用不当,很易发生串扰,影响数字产品的正常工作。扁平电缆的各导线之间均有分布电容,经测量,每10cm长的相邻导线间的分布电容约3pF。频率为100MHz时,1pF电容的阻抗为1.6kΩ,而且扁平电缆导线的分布电容与其长度成正比,布线较长时串扰更严重。以VCD机为例,信号为数百千赫兹、数兆赫兹的方波和10~20MHz的时钟信号,其含有的几十倍的高次谐波,信号频谱最高的近数百兆赫兹,这种高频分量极易通过扁平电缆各导线之间的分布电容相互串扰。通过对比实验,分别用60cm长扁平电缆和10cm长的束捆线连接DSP与MPEG板,得知,60cm扁平电缆上的干扰明显比l0cm长束捆线上的干扰大得多,说明扁平电缆分布电容与长度成正比,干扰又与分布电容成正比。如把DSP输出端的BCK时钟断开,LRCK干扰点明显减少和干扰脉冲幅度下降。由此说明干扰大部分来自BCK方波信号,控制好导线间距离可降干扰。在车用VCD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尽可能缩短信号线的传输长度。
(2)、在多种电平的信号传输时,应尽量把前后沿时间相近的同级电平信号划为一组传输。DATA,BCK,LRCK信号与主时钟之间用一根地线相互隔离。必要时用屏蔽线代替束捆线来传输MCLK和BCK时钟,减小串扰和辐射。
(3)、在双面印制板布线时,正面传输高频数字信号和时钟信号,在其传输印制电路背面尽可能加大接地面积,这样由于平行导线间的分布电容在导线接近地平面时会变小的缘故,信号线之间串音干扰会减小;在MPEG芯片,DRAM,SDRAM及其它高速数字器件印制板布线时,其背面布上大片地线,地线旁路屏蔽器件产生的高频脉冲噪声。
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时钟信号和数字信号传输因其传输线路始端和终端阻抗不匹配,所传输信号会在阻抗不连续处产生反射,使传输的信号波形出现上冲、下降和振荡。反射还会降低器件噪声容限。加大延迟时间,如传输线传输时间与所传输的延迟时间大致相同,引起的反射会带来严重后果,有的使传输的信息产生错误,有的使电压超过电路的极限值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通常情况下,传输线是无损耗线,单 位长度传输线的传输时间τ=(LC)½,特性阻抗ZO=(L/C) ½,其中C,L为单位长度传输线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传输线最大匹配线长度lmax=tτv/k,式中,tτ为传输信号的前沿时间,v为电磁波在传输线中的传播速度,用聚乙烯线时为2×108 m/s,k为经验常数,常取4-5。如果传输线的长度超过lmax,应在其始端和终端进行阻抗匹配。否则由于阻抗不匹配就会造成信号严重畸变。这里笔者以VCD机机芯DSP信号输出端至MPEG板之间传输线为例进一步加以说明。用长10cm束捆线和长60cm扁平电缆作传输线进行对比实验,先用束捆线作实验,用YOKOGAWA DL-1540数字波器测得DSP输出端和MPEG板输入端的波形基本一致,上升沿时间tτ10 ns,其lmax=50cm,因此束捆线长度小于lmax,故不必进行阻抗匹配。若把束捆线换成长60cm的扁平电缆,根据波形知,换成扁平电缆后,波形畸变明显变大,主要是上升沿变差,上升时间tτ变大和波形的峰谷比变大。其原因是扁平电缆的长度大于lmax,传输电缆要作长线处理,其阻抗必须进行匹配。DSP输出的上升时间变长是由于反射至DSP输出端反射波反射系数有正有负而形成波峰和波谷使上升时间变长,DATA,LRCK波形也有类似情况。
上述比较实验显示,要想抑制反射干扰,就要设法使发送端和终端的阻抗匹配,或者把传输线的长度尽可能缩短,即:<LMAX,由于是民用产品,还要考虑到生产成本及生产加工过程方便等原因。在车用VCD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DSP输出端加适当电阻使之与束捆线和扁平电缆的特性阻抗基本一致,使发送端的阻抗基本匹配,以抵消数字信号脉冲上升/下降的过冲。
(2)、把束捆线的长度缩短为l<<LMAX,因线很短,波形畸变轻微。实际结果使DSP的波形明显改善。
(3)、用终端二极管取代匹配电阻,此法已广泛应用于数字IC的芯片制作中,作为输入输出端的匹配和保护网络。这种匹配方法有以下优点:能改善终端波形;对发送端的电平高低没有影响;补设方便,同机有多个负载时达到最佳匹配;具有保护作用,有效抑制过冲脉冲。
(4)、加整形电路可减小因连接线不匹配引起干扰噪声,整形电路通常加在输入端前,但要注意不能使信号产生新的相位变化。
3、 数字信号的串扰抑制
所谓串扰是指信号传输线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在其相邻信号线上引起严重的干扰噪声,大多发生在扁平电缆、束捆导线或印制板电路上平行的印制导线之间。串扰的强弱与相邻2信号线之间的互阻抗和信号本身的阻抗有关。下面讨论扁平电缆的串扰问题。
现代数字AV产品中,广泛使用扁平电缆做连接导线,虽有很多优点,但若使用不当,很易发生串扰,影响数字产品的正常工作。扁平电缆的各导线之间均有分布电容,经测量,每10cm长的相邻导线间的分布电容约3pF。频率为100MHz时,1pF电容的阻抗为1.6kΩ,而且扁平电缆导线的分布电容与其长度成正比,布线较长时串扰更严重。以VCD机为例,信号为数百千赫兹、数兆赫兹的方波和10~20MHz的时钟信号,其含有的几十倍的高次谐波,信号频谱最高的近数百兆赫兹,这种高频分量极易通过扁平电缆各导线之间的分布电容相互串扰。通过对比实验,分别用60cm长扁平电缆和10cm长的束捆线连接DSP与MPEG板,得知,60cm扁平电缆上的干扰明显比l0cm长束捆线上的干扰大得多,说明扁平电缆分布电容与长度成正比,干扰又与分布电容成正比。如把DSP输出端的BCK时钟断开,LRCK干扰点明显减少和干扰脉冲幅度下降。由此说明干扰大部分来自BCK方波信号,控制好导线间距离可降干扰。在车用VCD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尽可能缩短信号线的传输长度。
(2)、在多种电平的信号传输时,应尽量把前后沿时间相近的同级电平信号划为一组传输。DATA,BCK,LRCK信号与主时钟之间用一根地线相互隔离。必要时用屏蔽线代替束捆线来传输MCLK和BCK时钟,减小串扰和辐射。
(3)、在双面印制板布线时,正面传输高频数字信号和时钟信号,在其传输印制电路背面尽可能加大接地面积,这样由于平行导线间的分布电容在导线接近地平面时会变小的缘故,信号线之间串音干扰会减小;在MPEG芯片,DRAM,SDRAM及其它高速数字器件印制板布线时,其背面布上大片地线,地线旁路屏蔽器件产生的高频脉冲噪声。
EMC 电子 电路 DSP 电流 电压 电容 CMOS 电感 模拟电路 PCB 电阻 二极管 示波器 总线 相关文章:
- 汽车行驶记录仪的抗干扰设计(11-28)
- 汽车组件的EMI抗扰性测试(11-25)
- 汽车收音机TDA7513射频电路应用指南(01-24)
- 汽车系统ASIC、ASSP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08-05)
- 汽车内电磁环境的建模分类(03-21)
- 在汽车应用中实现电容式接近感应(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