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文库 >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提货方案

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管理提货方案

时间:01-04 来源:3721RD 点击:

仓储管理系统中人员权限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一个好的管理系统会从多个方面考虑权限的划分问题;稍有不得当,不但会造成系统不稳定,还可能会造成重要的数据信息泄露。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一般情况,我们在程序设计时都会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在最少的时间内授予程序代码所需的最低权限,除非程序需要,否则不会允许使用管理员权限运行应用程序。而在一个多功能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中,它含有多个子模块,而每个模块都有可能需要自己的一套特有权限系统,一般软件开发者只有通过修改代码来实现用户的需求。多数情况下权限系统往往是在实施初期用户就要求设置,因而设计一个健全的权限方案对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尤为重要。

那么在现代高度集成化的货物仓储管理中,如何合理安排人员权限问题呢?针对一个大型货运仓库,如果能做到恰当安排人员的提货权限,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发货物、提错货、货物丢失的情况;从而实现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管理。

1方案分析

整个自动化仓储管理人员提货权限方案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

1)射频识别系统的核心技术一多路存取时防碰撞算法的实现。在RFID系统中主要存在有两种通信方式:①无线广播方式,即在一个读写器的阅读范围内存在多个应答器,读写器发出的数据流有时可能会被多个应答器接收。②多路存取方式,即在读写器的作用范围内有多个应答器同时传输数据给读写器。前者不是笔者考虑的重点,而后者就会出现通信冲突和数据碰撞问题。目前,解决方法基本有4种:空分多路法(SDMA-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频分多路法(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路法(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码分多路法(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考虑RFID系统通信形式、功耗、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本等因素,选择TDMA方法来实现射频识别系统中的防碰撞机制。基于TDMA防碰撞算法又分为:基于比特的二进制搜索算法和基于时隙的ALOHA算法;本方案采用二进制搜索算法来解决防碰撞问题。

2)射频识别系统的基础--EPC数据编码格式的设计。EPC数据编码方案的选取将决定着EPC数据采集的方便实现。在本方案中,EPC数据编码格式设计包括两部分:①人员提货权限编码的设计。②货物标识的EPC编码设计。目前,EPC编码方案有13种,其通用结构是由一个分层次、可变长度的标头以及一系列数字字段组成如图1所示。标头定义了总长,识别类型和EPC编码结构,其中还可以包括它的滤值;标头的长度是可变的。

图1 EPC数据编码的通用结构

2方案设计

该方案设计包括2个部分:货物编码方案设计和提货人员权限方案设计。在货物编码方案设计部分,根据系统设计的需要,采用其中一种GID-96通用标识符。它不依赖于任何现有已知的规范及标识方案,采用由3个字段(通用管理者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组成的96位EPC代码。加入标头后,保证了EPC命名空间的唯一性。其格式如表1所示。

表1通用标志符(GID-96)

其中,通用管理者代码用来标识一个组织实体,例如一个公司、管理者等;它负责维持后字段的编号;对象分类代码用来标识通用管理者代码下的物品的种类或者类型;序列号用来标识对象分类代码下的每个具体对象。三者的编码都是唯一的,而且在同一类型下是不允许重复的。通过这种编码格式可以看出,对象分类代码部分表示了仓储物资的类型;也就代表着仓库中所储存的物资种类,当一个大型货运仓库有多个提货人员时,该代码也给出了一种合理的分配提货人员权限的办法。

鉴于提货人员只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物流企业,其提货权限很少涉及对外方面;而且考虑到仓储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及健壮性与稳定性,在提货人员权限编码方案设计部分,采用单独给提货人员设立一套自定义的权限编码格式。其编码格式仍然以GID-96为基础进行自定义设计,目的是为了在批量检索数据库时更方便实现、效率更高。其编码格式如表2所示。

表2提货人员权限编码

编码中通用管理者分为2种:具有最高权限的董事部、分管不同提货人员的仓管部;分别赋予不同编码来表示。在对象分类代码部分:董事部下属对象分类代码全部置1,表示着董事部人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查看当前仓库中各种物资的库存情况及提取仓库中的各种物资。仓管部分管的不同提货人员具有不同的对象分类代码,这也意识不同的提货人员所提货物类型不同。在序列号部分,根据人员人数N,采取高位使用办法:N=2M-2(其中,MM<36,全0、全1不用,故要减2);剩下36-M位,不考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