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显示技术:壁挂式电视40年发展历程

显示技术:壁挂式电视40年发展历程

时间:12-3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 使用液晶可以制造超薄显示屏”。40多年前的1968年5 月,美国RCA公司在纽约召开的液晶显示屏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震惊了全世界。发现液晶可用于显示的是RCA公司的George Heilmeier,他甚至还表示,“梦想中的壁挂式电视只需数年即可实现”。自那之后,日本、英国、瑞士、德国的显示屏研发人员都开始参与液晶面板的开发工作,全球性开发的帷幕正式拉开。

经历4个阶段发展为液晶电视

但是,液晶显示屏的实用化并不容易。当时,液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基本问题都未能解决,使用不到1个小时显示就会消失,更别提要用液晶制造电视了。

之所以会存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将直流电压加载到液晶上时,液晶材料及电极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虽然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来驱动液晶,但是显示性能较差。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夏普公司。该公司发现,如果在液晶材料中加入离子性杂质,使其导电率升高,就可以采用交流驱动获得良好的显示特性。利用这项技术,1973年5 月,夏普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液晶应用产品—— 使用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部件的小型计算器EL-805。

夏普公司的液晶计算器上采用的液晶显示屏是由RCA公司生产的DSM(动态散射模式) 液晶,而不是目前常见的TN(扭曲向列)模式液晶。但是,要采用DSM制造液晶电视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DSM的点阵显示扫描线在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1971年出现的TN 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TN液晶能起到快门的作用,通过使液晶分子在电场中移动,就可以控制光的开/关。目前,几乎所有液晶显示屏都在采用这个工作原理。

虽然TN模式可使点阵显示的扫描线数量大为增加,但当扫描线增加到60条左右时,图像就会发生变形。对于这个问题,最初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是日立制作所的川上英昭。他发现,扫描线的最大数量取决于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于是,各机构开始竞相研究如何提高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随之出现了将液晶的扭曲角从TN模式下的90度增大到270度的STN(超扭曲向列) 模式。1982年,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RSRE)发明了STN液晶。1985年,瑞士Brown Boveri公司(BBC)试制出扫描线数量达到135条的STN液晶显示屏。

然而,即使引入STN模式,还是很难制造液晶电视,这是因为STN液晶仍然存在对比度较低、很难显示细微灰阶的问题。突破这一壁垒的,是通过TFT(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来控制各像素的有源矩阵驱动技术。与以往的单纯矩阵驱动不同,有源矩阵驱动技术可以独立控制各像素,从而防止因受到周围像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交调失真,因此可以显示高对比度与细微灰阶。

与彩色CRT竞争的时代

要想制造TFT液晶电视,在大面积玻璃基板上形成硅膜的技术和彩色显示技术都不可或缺。

在硅膜的形成技术方面,为太阳能电池开发的非晶硅(a-Si)在当时已经实用化。那时,石油危机将导致能源危机的说法十分流行,所以太阳能电池作为能源电池备受关注,非晶硅的开发非常活跃。继英国邓迪大学于1979年宣布试制出非晶硅TFT 之后,日本及欧洲的企业及研究机构纷纷发布了非晶硅TFT驱动显示屏的开发成果。

在彩色显示技术方面,日本东北大学的内田龙男于1981年发布了并置加法混色法,通过有序排列的三色滤光片来实现彩色显示,也就是彩色滤光片方式。在这些开发成果的推动下,1986年,3英寸非晶硅TFT彩色液晶电视上市,1988年,业界开始开发用于14英寸电视的非晶硅TFT彩色液晶显示屏。特别是夏普公司推出的14英寸液晶屏,实际验证了实现大屏幕非晶硅TFT液晶屏的可能性,引起众多厂商纷纷对此进行投资。

如上所述,虽然TFT液晶已经开始朝着“梦想的壁挂式电视”迈进,但它的全面应用却是从PC的彩色显示器开始起步的。1988 年出现了用于IBM公司与东芝公司的PC产品的10.4英寸TFT液晶屏。1991 年,第1代320mm×400mm基板生产线投产,夏普公司在这种第1代基板上切割出4片8.4 英寸面板。

基板的大型化推动了液晶产业的发展

玻璃基板的大型化对之后液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基板的大型化,TFT 液晶面板的种类出现飞跃性的增长,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1993年,NEC、东芝、夏普三家公司开始采用第2代的360mm×465mm基板。在这种尺寸的基板上可以切割出4张9.4英寸的面板。紧随其后进入该产业的日立制作所、松下电器产业及三星电子等厂商则采用了370mm×470mm基板,可以切割出4张更大的10.4英寸面板。

对“后第2代”的摸索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1995年,可切割出4张11.3英寸面板的400mm×500mm基板生产线(第2.5代)投产。 1995年底~1996年,厂商们纷纷开始采用可切割出6张12.1英寸面板的550mm×650mm左右的基板(第3代)。1997年,可获得6张 13.3英寸面板的590mm×670mm基板生产线投产。1998年,可切割出6张14.1英寸面板的600mm ×720mm基板生产线投产。

1998年,液晶显示器的实际售价已跌破10 万日元(约合7000元人民币),液晶显示器获得市场普及的大幕拉开。1999年,三星公司开始采用600mm×720mm基板制造用于显示器的17英寸液晶屏。2000年~2001年,随着680mm ×880mm与730mm×920mm第4代基板的出现,用于大屏幕显示器的液晶面板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显示器的成本不断降低。1998年,液晶显示器的出货量约为100万台,到2001年已增至1000万台, 2005年甚至突破了1亿台。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