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88RF020在学校就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时间:09-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 概述
现在,在一些就餐比较集中的大、中专及中学里,学生的就餐基本上采用微机管理,学生凭一张非接触式的RFID卡就可以很方便地在学校食堂消费。有些学校还采用了校园一卡通,只要持有一张合法的RFID卡,就可在全校范围内的公共消费场所进行消费。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卡或是感应式电子芯片。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AT88RF020就是Atmel公司生产的非接触式RFID卡。
2 RFlD卡AT88RF020的特点
◇AT88RF020是13.56 MHz射频卡,遵循ISO/IEC 14443 Type B协议;
◇容量为2048位;
◇每张卡有唯一序列号;
◇带有加密和锁定功能;
◇一个一次性计数器;
◇所有传输信息中包括一个字节的循环校验码;
◇写时间为3 ms;
◇写次数为100 000次;
◇工作环境是O~70℃。
3 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1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
①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图1是RFID芯片AT88RF020的内部结构原理图。
②阅读器(reader或叫读卡器)。读取(除读卡外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③天线(antenna)。在标签(射频卡)和读卡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
有些系统还通过读卡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3.2 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读卡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如13.56 MHz)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射频卡的内置发射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读卡器,读卡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3.3 RFID系统读卡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对读卡器而言,在耦合方式(如电感-电磁)、通信流程(如FDX、HDX、SEQ)、从射频卡到读卡器的数据传输方法(如负载调制、反向散射、高次谐波)以及频率范围等方面,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读卡器在功能原理上,以及由此决定的设计构造上都很相似,所有阅读器均可简化为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高频接口包含发送器和接收器,其功能包括:产生高频发射功率以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量;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并解调来自射频卡的高频信号。不同射频识别系统的高频接口设计具有一些差异,电感耦合系统的高频接口原理如图2所示。
读卡器控制单元的功能包括: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信号的编解码。对一些特殊的系统还有执行反碰撞算法,对射频卡与阅读器问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及进行射频卡和读卡器间的身份验证等附加功能。
4 RFID卡AT88RF020的存储结构
Atmel的AT88Rt020射频卡芯片有2048位的存储容量,分成32页,每页8个字节,存储组织结构如表1所列。
表1中标有“—”的字节由用户定义,出厂时初始值为0。
①Pseudo Unique PICC Identifier。卡唯一序列号,卡序列号由卡厂家写入,不能被修改。
②Applicatlon Data。应用数据,这个数据被作为ATQB回复信息的一部分由卡传输到读写器中。
③counter。计数器,每执行一次COUNT指令,计数器的值就加1,初始值由厂家设为0。
④Signature。签名(用于加密),这个数据位于第2页的前6个字节,可以通过COUNT指令修改,counter和Signature 可以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保护。
⑤Password。密码,密码放在第3页中,不能读出。
⑥Lock Bits。锁定位,位于第0页,验证密码后,能用LocK命令修改。锁定位中的每一位与内存各页对应,如果某位被设为“1”,则对应的页就被锁死,不能再进行写操作,也没有机制解锁,所以某页一旦被锁,其内容再也不能修改,出厂初始值为0。
AT88RF020通电或重启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现在,在一些就餐比较集中的大、中专及中学里,学生的就餐基本上采用微机管理,学生凭一张非接触式的RFID卡就可以很方便地在学校食堂消费。有些学校还采用了校园一卡通,只要持有一张合法的RFID卡,就可在全校范围内的公共消费场所进行消费。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卡或是感应式电子芯片。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AT88RF020就是Atmel公司生产的非接触式RFID卡。
2 RFlD卡AT88RF020的特点
◇AT88RF020是13.56 MHz射频卡,遵循ISO/IEC 14443 Type B协议;
◇容量为2048位;
◇每张卡有唯一序列号;
◇带有加密和锁定功能;
◇一个一次性计数器;
◇所有传输信息中包括一个字节的循环校验码;
◇写时间为3 ms;
◇写次数为100 000次;
◇工作环境是O~70℃。
3 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1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
①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图1是RFID芯片AT88RF020的内部结构原理图。
②阅读器(reader或叫读卡器)。读取(除读卡外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③天线(antenna)。在标签(射频卡)和读卡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
有些系统还通过读卡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3.2 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读卡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如13.56 MHz)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射频卡的内置发射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读卡器,读卡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3.3 RFID系统读卡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对读卡器而言,在耦合方式(如电感-电磁)、通信流程(如FDX、HDX、SEQ)、从射频卡到读卡器的数据传输方法(如负载调制、反向散射、高次谐波)以及频率范围等方面,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读卡器在功能原理上,以及由此决定的设计构造上都很相似,所有阅读器均可简化为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高频接口包含发送器和接收器,其功能包括:产生高频发射功率以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量;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并解调来自射频卡的高频信号。不同射频识别系统的高频接口设计具有一些差异,电感耦合系统的高频接口原理如图2所示。
读卡器控制单元的功能包括: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信号的编解码。对一些特殊的系统还有执行反碰撞算法,对射频卡与阅读器问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及进行射频卡和读卡器间的身份验证等附加功能。
4 RFID卡AT88RF020的存储结构
Atmel的AT88Rt020射频卡芯片有2048位的存储容量,分成32页,每页8个字节,存储组织结构如表1所列。
表1中标有“—”的字节由用户定义,出厂时初始值为0。
①Pseudo Unique PICC Identifier。卡唯一序列号,卡序列号由卡厂家写入,不能被修改。
②Applicatlon Data。应用数据,这个数据被作为ATQB回复信息的一部分由卡传输到读写器中。
③counter。计数器,每执行一次COUNT指令,计数器的值就加1,初始值由厂家设为0。
④Signature。签名(用于加密),这个数据位于第2页的前6个字节,可以通过COUNT指令修改,counter和Signature 可以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保护。
⑤Password。密码,密码放在第3页中,不能读出。
⑥Lock Bits。锁定位,位于第0页,验证密码后,能用LocK命令修改。锁定位中的每一位与内存各页对应,如果某位被设为“1”,则对应的页就被锁死,不能再进行写操作,也没有机制解锁,所以某页一旦被锁,其内容再也不能修改,出厂初始值为0。
AT88RF020通电或重启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RFID 射频 电子 Atmel 电流 电感 PIC 集成电路 电路 单片机 总线 相关文章:
- RFID标记技术及其应用(09-27)
- RFID全面挑战蓝牙(09-27)
- 无线射频技术应用大有作为(02-19)
- WLAN:在期待中曲折前进(02-20)
- 无线射频技术(RFID)应用原理 (04-16)
- 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标准现状(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