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打造无线未来
我们不断放眼未来,开发出各项驱动市场上最具创新力产品的技术。这也是我们与志同道合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源动力,他们也致力于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共同创建更加互联互通的未来世界。
Energous公司屡获奖项的WattUp无线充电平台采用了我们的SoC实现蓝牙低功耗连接和电源管理。WattUp把无线充电技术带到新的高度,创建出了解决困扰所有无线技术的电池"问题"的永久性解决方案。通过创建仅需接近而无需接触的充电站,即可有效地让设备的电池复活,这样一来,手机或平板电脑将不再出现电力耗尽导致关机的情况。
本文是与Energous公司营销副总裁Gordon Bell进行的系列问答,我们将在此深入探讨"无线充电2.0" 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Dialog和Energous 将如何开展合作帮助实现这个愿景:
在您看来,"无线充电2.0"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
无线充电2.0是描述对设备进行可移动的空中充电或远距离充电的一个新术语,它源自于改善充电灵活性的市场需求。与1.0版相比较,无线充电2.0为你带来的自由度,就好比Wi-Fi与以太网之间的区别。
能够在充电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走动,而无需总惦记着插上线或必须把设备放在特定区域才能充电,这是消费者一直在期待的巨大进步。
与以前的技术相比,它有哪些进步?
无线1.0是上一代、基于充电垫的技术,我们最早看到在电动牙刷和电动剃须刀上应用了此技术。但该技术仍然要求你把设备放在固定的充电垫上,并将其留在那里进行充电,这实际上与把设备放在同一个位置用充电线连接墙壁插座进行充电并无太大差别。
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依赖个人和移动电子设备,我们都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还有许多人使用健身手环和其他可穿戴设备。我们的家居环境中已经拥有数以百计的电池供电的设备,而且随着大量具有新颖又令人兴奋功能的物联网设备、可穿戴和耳戴式设备涌入市场,预计这个数量还会急剧增长。
有了WattUp®,用户终于能一边正常地使用电子设备,一边充着电或维持电池电量。这就是无线充电2.0对消费者的真正意义。
电池和充电技术是否能满足这些设备的需求?
所有这些设备都存在一个固有的"问题",因为电池需要定期充电或定期更换。产品设计师面临的难题是,到底是设计配有硕大、沉重、昂贵的电池的产品,还是让用户经常充电或更换产品中的电池。
随着新的功能和特性的不断增加,这些电池痛点也被不断放大,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强烈向往能够减轻频繁充电和更换电池痛苦的更优解决方案。
据我所知,第一款进入市场的WattUp产品可能采用近场无线充电技术。这与已较成熟的基于线圈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有何不同?
近场无线充电技术能够在几毫米范围内提供WattUp无线充电功能,鉴于能量必须穿透发射器和接收器设备的机身,这实际上意味着需要将待充电的设备放到发射器的表面上。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一技术似乎与现在已经在使用的基于线圈的充电垫没有多大区别。
但是,当您摆脱线圈,转而采用基于无线电或射频的天线系统时,巨大差别就出现了。在印刷电路板上进行简单的布线(和其他元件一样),即可实现天线功能。这不仅能降低为设备添加无线充电功能所带来的成本影响,还能使接收器的尺寸变得更小。例如,我们目前已经把天线设计做到仅2x3mm大小。这么小的尺寸使得无线充电在助听器之类的产品中也变得可行。此外,由于采用了无线电波,近场发射器垫可以同时为多个设备进行充电,而且设备在充电垫表面上的放置没有任何方向和位置的限制。
编者按:我们所熟知的线缆,至少在消费类技术的背景下,正迅速地从过去时转向几近消亡。不仅IoT设备开始采用信标和传感器来取代电线,甚至像耳机之类的小型配件也在摆脱线缆,力图使人们从物理的、有线的连接方式中"解放出来"。
尽管从技术上来讲,线缆能把我们与到设备连接起来,但电线也确实为我们自由利用技术带来了一些障碍。例如,即使是在完全移动的世界中,许多人仍在使用有线的头戴设备与智能手机连接,虽然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太久了。
如果考虑电池充电问题(它也许是电线的最后堡垒),这关系尤为重大,因为目前无线设备真正能够保持无线状态的时间,通常是由电池电量能维持多久,直到耗尽然后必须插入墙壁插座进行充电来决定的。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来看一下无线充电最初将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它将如何渗透到其他细分市场,以及我们在推动该市场的发展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您看到哪
- 盘点主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平台(11-23)
- 灵活控制供电量与顺序 可配置PMIC延长手机电池寿命(03-10)
- 主流蓝牙BLE控制芯片详解(5):Dialog DA14580(08-02)
- 蓝牙智能芯片如何将智能设备电池运行时间延长一倍(08-02)
- 专家点津:多核处理器将如何改变电源管理?(11-16)
- Dialog携手高通打造更高效的智能手机快速充电解决方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