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交流接触器接线图_直流接触器接线图解_接触器的应用

交流接触器接线图_直流接触器接线图解_接触器的应用

时间:07-11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点击:

  接触器分为交流接触器(电压AC)和直流接触器(电压DC),它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

  接触器的主触头控制电流种类分类:交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

  交流接触器

  交流接触器作用:交流接触器的主要工作是接通和断开用电器的电路。之所以用两种触头是为了减少因通断瞬间产生电弧的损害,延长主触头的寿命。辅助触头更换比较容易,价格也便宜。(主辅触头分别动作的时间差及小,故不会影响用电器工作。交流接触器是电力拖动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低压控制电器。作为执行元件,用于接通、分断线路、或频繁的控制电动机等设备运行。由动、静主触头,灭弧罩,动、静铁芯,辅助触头和支架外壳等组成。电磁线圈通电后,使动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吸合,直接或通过杠杆传动使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接通电路。电磁线圈断电后,动铁芯在复位弹簧作用下自动返回,俗称释放,触头分开,电路分断。

  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当线圈通电时,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将动铁芯吸合,由于触头系统是与动铁芯联动的,因此动铁芯带动三条动触片同时运行,触点闭合,从而接通电源。当线圈断电时,吸力消失, 动铁芯联动部分依靠弹簧的反作用力而分离,使主触头断开,切断电源。交流接触器的铁芯用硅钢片叠铆而成,而且它的激磁线圈设有骨架,使铁芯与线圈隔离并将线圈制成短而厚的矮胖型,这样有利于铁芯和线圈的散热。

  交流接触器的选择:

  (1)持续运行的设备。接触器按67-75%算。即100A的交流接触器,只能控制最大额定电流是67-75A以下的设备。

  (2)间断运行的设备。接触器按80%算。即100A的交流接触器,只能控制最大额定电流是80A以下的设备。

  (3)反复短时工作的设备。接触器按116-120%算。即100A的交流接触器,只能控制最大额定电流是116-120A以下的设备。

  交流接触器的接法:

  (1) 一般三相接触器一共有8个点,三路输入,三路输出,还有是控制点两个。输出和输入是对应的,很容易能看出来。如果要加自锁的话,则还需要从输出点的一个端子将线接到控制点上面。

  (2) 首先应该知道交流接触器的原理。他是用外界电源来加在线圈上,产生电磁场。加电吸合,断电后接触点就断开。知道原理后,你应该弄清楚外加电源的接点,也就是线圈的两个接点,一般在接触器的下部,并且各在一边。其他的几路输入和输出一般在上部,一看就知道。还要注意外加电源的电压是多少(220V或 380V),一般都标得有。并且注意接触点是常闭还是常开。如果有自锁控制,根据原理理一下线路就可以了。

  交流接触器的接线图解

  

  首先电源三相分别接接触器的主触点L1,L2,L3,再从接触器的T1,T2,T3接出三根线接电机的三个接线柱,以上是主电路。

  控制电路:从L1引出一根线接停止按钮(停止按钮是常闭的,启动按钮是常开的,这个应该知道吧!)从停止按钮出来接启动按钮一端和接触器辅助触点的一端,然后从启动按钮的另一端接辅助触点的另一端(这部分也就是自锁),从这一端出来的线接线圈A1,线圈A2出线接L2或L3。

  (1)3、5接三相电源,(主电路部分)

  (2)4、6接三相电机

  (3)A1、A2 是这个接触器的线圈,接到控制电路里面去,通过控制这个接触器的线圈(A1、A2)来实现控制住电路部分的电机(以小控大)。

  (4)13、14表示这个接触器的辅助触点,NO表示为常开,也就是没通电的情况下13、14是断开的,通电后13、14是闭合的。放在控制电路部分用来自锁(并联在启动按钮上),达到连续运行的目的。

  

  直流接触器

  该接触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以最少的零件组装出顾客所需要的触点路数以及客户所需要的触点形式(常开,常闭和转换);该系列产品触点开断电压高,并采用横吹磁场灭弧,最高开断电压可达到220VDC.产品适用于程控电源或不间断电源系统,叉车,电动车,工程机械系统。

直流接触器的作用:直流接触器的铁芯通常使用整块钢材或工程纯铁制成,而且它的激磁线圈制成高而薄的瘦高型,且不设线圈骨架,使线圈与铁芯直接接触,易于散热。一般用于控制直流电器设备,线圈中通以直流电,直流接触器的动作原理和结构基本上与交流接触器是相同的。在电工学上。接触器是一种用来接通或断开带负载的交直流主电路或大容量控制电路的自动化切换器,主要控制对象是电动机,此外也用于其他电力负载,如电热器,电焊机,照明设备,接触器不仅能接通和切断电路,而且还具有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