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DLP、PDP、LCD拼接墙技术有何区别

DLP、PDP、LCD拼接墙技术有何区别

时间:08-22 来源: 点击:

  平板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拼接墙新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掀起了大屏幕拼接行业的新格局。

  DLP主流拼接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虽然有着高分辩率、大尺寸、拼缝小的诸多优势,但是面对PDP拼接,及新型的液晶拼接技术的冲击,市场占有率正在快速的下降。而液晶拼接墙则以其高质量的显示效果、低能耗、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等,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在安防、监控、医疗、广播电视、广告传媒等领域广泛的应用。

  DLP拼接(DLP背投拼接系统)

  DLP是"Digital Light Procession"的缩写,即为数字光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技术要先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然后再把光投影出来。以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来完成可视数字信息显示的技术。说得具体点,就是DLP投影技术应用了数字微镜晶片(DMD)来作为主要关键处理元件以实现数字光学处理过程。其原理是将通过UHP灯泡发射出的冷光源通过冷凝透镜,通过Rod将光均匀化,经过处理后的光通过一个色轮(Color Wheel),将光分成RGB三色(或者RGBW等更多色),再将色彩由透镜投射在DMD芯片上,最后反射经过投影镜头在投影屏幕上成像。

  DLP大屏幕拼接系统以DLP投影机为主并配以图像处理器组成的高亮度、高分辩率、色彩逼真的电视墙,能显示各种计算机(工作站)、网络信号及各种视频信号,画面能任意漫游、开窗、放大缩小和叠加。

  DLP拼接墙由多个背投显示单元拼接而成,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屏体大尺寸,目前在市场上的主流尺寸为50英寸、60英寸、67英寸,随着用户对大屏幕尺寸需求的提高,80英寸、84英寸、100英寸、120英寸的也逐渐使用。DLP拼接墙的分辩率由各显示单元的分辩率叠加而来,可以获得超高的分辩率。如:单体为1024*768的3*2拼接墙,拼接后的整墙分辩率高达1024*3,768*2。除了尺寸大之外,DLP拼接墙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拼缝小,虽然各显示单元之间会有屏幕拼缝,但目前单元箱体之间的物理拼缝已经控制在了0.5mm之内。

  但DLP背投拼接系统仍存在一些致命缺点,由于DLP显示器采用多个显示单元拼接,达到一定拼接数目就会出现色彩与亮度不均匀的情况,而且其功耗大、内部发光的灯泡在连续工作6000-8000小时之后,会出现亮度降低的情况,为了保持较好的显示效果,在项目应用后期就需要更换灯泡,因此维护成本是非常大的。此外,由于DLP拼接单元厚度大,还要在背部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对于一些空间比较小的环境也是一个问题。

  PDP拼接(等离子拼接)

  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显示板,台湾地区称为电浆显示)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日光灯很相似。它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屏幕上每一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屏幕以玻璃作为基板,基板间隔一定距离,四周经气密性封接形成一个个放电空间。放电空间内充入氖、氙等混合惰性气体作为工作媒质。在两块玻璃基板的内侧面上涂有金属氧化物导电薄膜作激励电极。当向电极上加入电压,放电空间内的混合气体便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气体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荧光屏,荧光屏发射出可见光,显现出图像。当使用涂有三原色(也称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屏时,紫外线激发荧光屏,荧光屏发出的光则呈红、绿、蓝三原色。当每一原色单元实现256级灰度后再进行混色,便实现彩色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器技术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电极与气体直接接触的直流型PDP和电极上覆盖介质层的交流型PDP两大类。目前研究开发的彩色PDP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单基板式(又称表面放电式)交流PDP、双基板式(又称对向放电式)交流PDP和脉冲存储直流PDP。

  从技术原理看,由于PDP屏幕中发光的等离子管在平面中均匀分布,这样显示图像的中心和边缘完全一致,不会出现扭曲现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纯平面。由于其显示过程中没有电子束运动,不需要借助于电磁场,因此外界的电磁场也不会对其产生干扰,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相信这也是美国军方长期将其用于军事设备的重要原因。

由于PDP发光不需要背景光源,因此没有LCD显示器的视角和亮度均匀性问题,而且实现了较高的亮度和对比度。而三基色共用同一个等离子管的设计也使其避免了聚焦和汇聚问题,可以实现非常清晰的图像。与LCD显示技术相比,PDP的屏幕越大,图像的景深和保真度越高。除了亮度、对比度和可视角度优势外,PDP技术也避免了LCD技术中的响应时间问题,而这些特点正是动态视频显示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PDP显示技术在动态视频显示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