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视觉系统基本概念以及传感器的选择
再来必须考虑的是「像素间距」。因为它决定了像素的大小,而这关系到入射光子所产生的电荷有多少能够被收集。因此,较小的像素间距意味着在一个整合周期内(传感器暴露于影像中的时间)能够收集较少的电荷。若像素间距较小,则意味着捕捉影像需要更长的整合时间,这会影响到传感器捕捉快速移动中影像的能力,并且使得低光源拍照效能下降。
慎选传感器以确保量子效率
确定传感器格式后,即须考虑究竟是使用CCD、CMOS或其他更专业的技术。对此的重要参考指标是量子效率(QE);意指组件通过光子产生电子的效率。通常,一般希望在可见光谱内QE值越高越好,这对于低光源应用也具重要意义。影响组件QE值的因素有三个:吸收、反射和透射。其中组件结构是导致QE值降低的主因,如金属导线或多晶硅闸(Poly silicon gate)等的电路吸收光子或将光子反射,导致像素在组件中被频蔽,从而使QE值降低,因此要慎选传感器。
.前照式:
对于这类组件,光子先前介绍的传统方式打在组件的前端,像素可能被遮蔽,QE进而降低。
.背照式:
这类型的组件的背板经过由后期处理削薄,以便在后端接收光照,从而不受其他设计组件的阻挡。薄型背照式组件能实现优化的QE值。
用户还必须从以下三点去考虑影像传感器中所允许的噪声:
.组件噪声:
此噪声为暂时性的,包含散粒噪声及输出放大器和复位电路产生的噪声。
.固定图像噪声(FPN):
呈空间分布,并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像素呈不同反应所引起的噪声。FPN通常由每个像素的不同偏移和增益响应引起;偏移部分通常称为DSNU(Dark Signal Non-Uniformity),增益部分称为PRNU(Photo Response Non-Uniformity)。有多种方法可以弥补FPN,而最常见的方法则是对输出讯号作相关二次取样。
.暗电流:
由影像传感器中的热噪声引起,甚至在无光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暗讯号对最终影像质量的影响取决于帧率;较高的帧率下影响不大,然而,随着帧率降低(如科学应用)影响会较明显。由于暗电流与温度息息相关,故在需要低暗电流的情况下,通常是利用像PelTIer等的冷却器来降低影像组件的工作温度。
理解影像传感器的噪声模式后,便能决定要实现多大的讯号噪声比(SNR)。
动态范围代表传感器影像捕捉能力
确定组件的噪声效能后,就可以界定影像传感器所需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代表传感器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捕捉影像的能力,单位以dB或以比例计算。这代表一个影像中同时包含高照度与暗区。
传感器的实际动态范围由像素的满电位井容量决定,也就是像素饱和前所能承载的电子数量。将容量除以读取噪声,便能将比例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值。
(电位井容量e-)/(读取噪声e-)
通常利用PTC(Photon Transfer Curve)测试法来确定动态范围,画出噪声与电位井容量的关系曲线。
如果组件具有数字输出,可通过以下公式利用输出端的位数计算该值。
动态范围(dB)=20 Log10(2^总线宽度)
然而,这并不代表组件的动态范围,只是说明流排宽度所能代表的潜在范围,而没有考虑传感器效能因素。
I/O标准也非常重要,不仅用来输出像素数据,亦用来输出指令和控制接口。这与帧率有关,例如LVCMOS界面不适用于高帧率应用,但却可用于简单的监控摄影机。随着帧率、分辨率和每像素位数的增加,影像传感器正朝向采用LVDS系列或SERDES技术的专用高速串行链的趋势发展。
依据应用考虑选择单色/彩色传感器
现在已经探讨了影像传感器的多个重要观点,另一个尚未考虑的则是彩色或单色传感器。无论选择彩色或单色,皆取决于应用场合。
.彩色传感器:
需在每个像素上使用贝尔图形,在一条在线交替变换红和绿色,并在下一条在线交替蓝和绿色(绿色用得较多是因为人眼对绿色波长较为敏感)。这意味着要对接收到的光子进行滤波处理,使每个像素只接收所需波长的光子。用户可以针对影像进行后续处理,以决定像素颜色,并用不同颜色围绕像素来重建每个像素上的色彩,且不会降低影像分辨率。
彩色传感器使重建和输出影像所需的图像处理链变得复杂。此外,贝尔图形确实会导致分辨率降低,但没有想象中差,通常降幅为20%。
.单色传感器:
由于影像数组上没有贝尔图形,因此每个像素能接收所有光子。如此可提升影像的灵敏度,使影像的读取更简易,因为不会产生颜色重建所需的去马赛克效应。
经选择我们决定使用CIS组件,属于复杂的系统单芯片。因此,还必须考虑以下与读取模式和整合时间相关的问题。
.整合时间:
- 基于IDL的SAR图像处理及质量评估系统(11-08)
- 图像处理技术在零件表面破损检测中的设计及应用(02-11)
- 模糊图像处理解决方案(05-11)
- 东芝基于图像处理的ADAS关键技术盘点(04-23)
- 浅析机器视觉系统优缺点(11-06)
- 高速图像处理系统中DDR2-SDRAM接口的设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