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巨头们“后18650电池”的开发与生产,我们要不要跟?

巨头们“后18650电池”的开发与生产,我们要不要跟?

时间:10-04 来源: 点击:

全问题电池)的处理也涉及成本的核算,简单为例按年产1亿支电池为例,良率按90%计算,除去过程损耗,一年也有约500万支的B品。目前18650电池的适配性很强,可以在3C,笔记本领域进行消化,基本能收回成本,但对于20700 /21700 /20650而言,尚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来消化这些电池,这无疑会增加成本。

  

3. 更改尺寸的前期制备投入

  

在现有生产线上更改,主要涉及装配和化成设备更改。如果是半自动线,装配工序的模具调整需要的投入不大;如果是全自动线,调整带来的成本增加还是需要考虑的;化成、分容设备,尺寸的调整应该投资不大。

  

最后,我们考虑系统安全的边界与单体容量的关联性

  

国内26650电池起步也比较早,电池的体积是18650的2倍。如果非要提高容量,我们为何不发展26650,非要舍近求远?,唯一的问题是单体电池容量增加多少会对安全带来影响,会不会出现安全与容量关系的"拐点"?,1.3倍就可以,2倍就不行?,这个问题暂时还不好回答,需要进行科学的计算,从Pack角度去评估。  

综合考虑这个问题,在实际中需要冷静看待:  

1.Tesla是例外,电池、系统、整车一体化,全产业链覆盖,可以做到设计的闭环,这与其它企业有根本性的区别,他们可以全面评估更改的利弊,这是国内18650电池厂目前所不具备的。  

2.面对20700 /21700 /20650以及国内的26650,我们不能唯"20700"论,需要与战略整车客户充分沟通,同时算好经济成本,B品(低容,非安全问题电池)如何消化,是否有终端客户?。 

3.如果是新建生产线,可以考虑产品尺寸的兼容。 

所以在评估尺寸是否调整时需要全方位分析,避免"南橘北枳"。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