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除颤器测试分析仪的电磁兼容设计
除颤器是利用瞬间释放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短暂的电击去除心脏的室颤(VF)或房颤(AF),并使其恢复正常心律的种有效的医疗救护仪器。显然,除颤器的性能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临床急救的效果。作者研制的心脏除颤器测试分析仪,可对除颤器的各功能参数,包括放电能量、最大电流及电压,同步触发延迟时间、除颤器放电时间等进行校准检验,且能模拟人体输出多种心率、多种导联的标准心电波形以及检定除颤器性能的特定波形,并兼有检测与心电信号同步的除颤放电功能。
在除颤器测试分析仪的研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干扰现象,分析了干扰现象,分析了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干扰的特点,采取了一些抗干扰措施,通过应用EMI(电磁干扰)滤波器,去除了放电脉冲在仪器内部所产生的强烈干扰,使除颤器测试分析仪工作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1 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干扰特点
本仪器以飞利浦单片机80C52为控制核心,完成对除颤器各项功能的测试分析,并通过接口电路对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和传输,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除颤器测试分析仪主要完成两部分功能:(1)完成对除颤器放电能量的准确测量;(2)准确、稳定地输出各种心电波形及测试波形。为检验除颤器的自动除颤功能及其特性参数要求分析仪能输出多种波形,包括具有多种导联输出的ECG(心电图)波且幅值可调,同时输出高幅值ECG信号、直流脉冲、方波、三角波、复合波、多种频率的正弦滤以及多种心律的标准R波。各种波形的输出通过数字合成,由程序产生的波形经D/A转换器输出,然后通过模拟电路变换成要求的输出模式。放电能量的检测是基于除颤器的高压放电脉冲通过模拟人体阻抗的模拟电阻(典型阻值为50Ω)放电,经衰减后送入可变增益放大器,变为A/D转换器的输入信号,然后进行处理和显示。
根据对仪器的要求,除完成各项功能外,在对除颤器的放电进行测试时,必须能够承受由放电脉冲带来的强烈干扰,不死机、不复位,在不采用干扰避开法、系统智能复位法等措施时,程序仍能正常执行。同时,由于仪器必须具有恢复放电脉冲波形的功能,测量模拟通道不能对放电信号采用滤波、浪涌阻尼等措施。这就对仪器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系统的干扰源一部分是仪器内部数字电路、供电电源所产生的干扰以及仪器外部空间辐射电磁波干扰;另一部分干扰来自除颤器的放电脉冲。其干扰具如下特点:
(1)电压峰值高、能量大,最高电压可达5000V,最大放电能量可达360J;
(2)放电时间短,除颤器放电脉冲时间仅为10ms左右,脉冲前沿时间约为2ms;
(3)放电波形复杂,对不同型号的除颤器,放电脉冲的形状不同,有单向指数衰减型、双向指数衰减型、单向截止型及双向截止型等;
(4)干扰直接进入仪器内部。由于本仪器是便携式仪器,模拟人体的50Ω电阻置入仪器内,因此干扰产生于仪器内部;
(5)干扰复杂。由于模拟人体的50Ω电阻所需功率大(该电阻一般为绕线电阻),此电阻存在较大的分布电感及分布电容,放电脉冲经该电阻必然产生较强的复杂干扰。
2 抗干扰设计及EMI滤波器的选用
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一般通过电容的静电耦合、电感的磁耦合、公共阻扰的地电源耦合、电磁辐射感应耦合等途径传播到被干扰的对象。由于强烈干扰源与测量控制电路置于同一机箱内,彼此相距很近,故电磁干扰传播要为近场感应,即电容耦合、磁耦合。此外,公共阻抗耦合也是传递干扰的重要途径,因此除了采用常用的软件抗干扰措施(如空指令的使用、数字滤波等)外,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机的电磁兼容设计,以解决干扰问题。
2.1 抑制干扰源
为有效降低干扰源的干扰,模拟人体的50Ω大功率电阻采用无感电阻,在布线时充分注意减少由引线带来的寄生电抗参数、合理分配放电采样电阻的空间位置等,特别注意大电流通路的焊接质量,以防接触不良引起火花放电造成更强干扰;选用低频率电路芯片可有效地降低噪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2 关于屏蔽层的设计
采用屏蔽的目的是为了在干扰的环境条件下保证系统信号传输性能。这种抗干扰措施可屏屏外来干扰,也可减少本身向外辐射能量。衡量器件传输性能的指标是ACR值(衰减/串扰比)。非屏蔽线在ACR值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其传输带宽和传输速率可以大大高于标准带宽和标准传输速率。但是当信号以很高的速率在线路中传输时,由于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以及自身内部的串扰,容易出现数据传输错误,降低系统的性能。所以系统中采用较低的速率传输数据,以
电磁兼容 相关文章:
- 混合集成电路的电磁兼容(EMC)设计 (10-07)
- 高速DSP系统的电路板级电磁兼容性设计(10-23)
- 正确选择和使用电磁兼容性元器件(12-17)
- 电磁兼容技术综述及开关电源中的EMC技术应用(06-17)
- UPS不间断电源的电磁兼容符合性设计(08-26)
- 高速PCB可控性与电磁兼容性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