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三网融合传输网络解决方案

三网融合传输网络解决方案

时间:02-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分别在向下一代电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网络的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打电话、上网和看电视等多种服务。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未来的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都可以承载多种信息化业务,创造出更多种融合业务,而不是三张网合成一张网,因此三网融合不是三网合一。三网融合可能的发展方向如下图所示,由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到最终的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

  

  图1 三网融合可能的发展方向

  IPTV/CATV是三网融合的起步和关键

  三网融合的关键在于电信和广电业务的融合。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业务互相渗透,都将成为全业务运营商,通过全业务绑定及价格策略互相争夺客户;而电信运营商通过铺设超带宽城域网来提供IPTV业务,抢夺有线电视运营商TV业务,有线电视运营商可能自建或MVNO的方式进入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领域,行程全业务竞争,双方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基于全业务进行全方位竞争,而IPTV/CATV是三网融合的起步和关键。

  目前网络承载IPTV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首先,目前网络不满足端到端提速:高清入户需要10~20M,当前入户带宽普遍低于4M,要实现端到端提速,部分接入设备、BRAS和核心路由器需要改造;其次,业务体验难以保障:宽带IP城域网绝大部分流量为互联网业务,现网规划、设计和建设基本上未考虑IPTV业务的承载,而IPTV频道的切换比传统电视体验差,并且对丢包非常敏感,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第三,缺少端到端管理手段:承载网络的运维涉及到IPTV业务系统、承载网络和机顶盒,运维部门涉及到多领域的多个部门,难以快速定界,快速定位;最后,网络层次较多会成为质量的瓶颈,目前城域网一般为5跳, IPTV相关的承载技术难以统一部署,若直接用此架构的网络承载IPTV,网络建设成本、网络业务控制、网络服务质量等方面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此三网融合对接入网提出了新的要求。

  接入网扁平化发展

  首先是接入网络的融合和统一,分离的网络向多业务综合接入转变,PON网络为中小型企业、楼宇微基站、住宅用户的统一接入提供可能,而业务的融合、设备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FTTX网络的融合,减少网络节点,简化网络层次,降低网络TCO成本;其次,面向运营商的全业务管理,现行网络的维护由不同垂直业务部门管理各自的设备,而在三网融合环境下,统一OLT必须面对不同部门的管理,实现管理的虚拟化。最后要面向最终用户的差异化,OLT设备必须面对二维的网络,即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QoS保障,真正实现客户的差异化。

  面对三网融合下的广电运营商,接入网需要向扁平化的趋势发展,如下图所示,光进铜退现网逐点改造架构是一种5级架构,网络节点众多;而光进铜退全新的技术组合架构是一种3级架构,节点数减少80%;大容量、少局所已经是业内共识,随着PON技术的提升,更大带宽、更大分光比、更远通信距离已经成为接入技术发展的趋势。

  

  传输网扁平化发展

  接入网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也带来了传输网络的一些变化,首先是光纤资源消耗变大,OLT/DSLAM直连BRAS/SR需要大量光纤,会导致部分区域光纤资源不足;另外OLT综合承载家庭业务(含语音、视频等业务),需要高安全性网络的保护;而BRAS需要更高的安全备份,未来BRAS热备份,OLT上行需要消耗更多的光纤,对于工作、保护光纤来说要求不同缆的情况,同时BRAS/OLT又有长距离激光器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大客户专线需要光纤直连到SR,这样光纤利用率不高,并且缺乏保护,安全性不能满足大客户的要求。因此需要传输网络也向扁平化进行发展,如下图所示:

  

  图3 传输网扁平化发展趋势

  DWDM/OTN顺应网络扁平化的趋势,通过STM-1/4接口直接与服务层相连提供小颗粒业务,为此烽火通信提出了"OTN+PTN"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骨干传输层:建设大容量OTN传送网络,承载骨干层IP业务,同时将现有干线层广播业务割接到OTN网络,作为IP业务与广播类视频业务的统一传送平台。提供196*100G和96*40G的超大带宽,以环形拓扑为主,增加网络的安全性,同时支持10G/40G/100G混传。利用超长距离传输技术实现广覆盖。城域汇聚层:由于大部分城域层面基本没有WDM网络,可以采用PTN代替SDH网络和1550nm网络传输广播类视频业务,以GE/10GE的PTN网络为主,与接入层网络和骨干层OTN网络相交,完成业务的汇聚和收敛功能。

  

  图4 OTN+PTN组建传输网络

  OTN下沉至汇聚层建设三网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