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机器人要走入智能家居还需突破什么?

机器人要走入智能家居还需突破什么?

时间:10-14 来源:镁客网 点击:

管家、智能助手的存在。

  目前,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上,不少研究团队已经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效果几乎可以媲美人类。但是,由于某些技术、环境的限制,当前的机器人还处于一个低智能化阶段,并没有具备成为一个管家所应该拥有的资质与能力。

  

  控制上,机器人与APP并行

  前文就提到,在谷歌继亚马逊之后发布智能家居音箱控制中心之时,关于"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唯一入口"的言论甚嚣尘上,而在这种氛围之中又来了一股清流,表示机器人是智能家居的最后一把钥匙。其实,鉴于当前人们的行为习惯,不管是把控制中心集成于手机APP、智能音箱或是机器人,只要是单独存在的,其势必就不能全面满足用户的需求。

  正如公子小白机器人的CEO邱楠表示:

  "在智能家居中,机器人和手机APP是一种并行的关系,两者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覆盖不同年龄层的用户。"而孔祥战也称,机器人作为一个控制中心,它必然与手机这种方便携带的智能产品相连,这样才能够实现它最大的价值。"

  在智能家居之中,亚马逊的Echo应该是王者,但是它依然有着自己的短板——室外控制。在室内,借助于人工智能语音助理Alexa以及平台上的第三方服务商,人们可以实现打车、购物、控制家电等功能,但走到室外,Echo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此时,出现一个类似于苹果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APP HomeKit,让人们出门在外依旧可以对家里的家电进行控制,比如在寒冬里提前打开空调、放出热水,到家直接进入暖房、泡个热水澡,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身心舒畅的事情。当然,这款与机器人并行的移动产品不一定是手机,只要具备基本的语音识别技术,像手环、手表、项链之类的物件都可以实现这种功能。

  现实与理想之间,机器人任重道远

  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多达上百家,但说到能够担当"管家"一职的机器人可谓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与此同时,在中国,拥有智能家居产品的人数都不到5%,更何况是机器人的普及率。

  鉴于此等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事实:一个是机器人并不足够"聪明",一个是多数人对于机器人并不是那么的感冒。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让机器人成为拥有实体的"贾维斯",并走入千家万户之中,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面对。

  迎合用户,易家居行为习惯

  作为一项产品,它的最基本也是唯一的职能就是迎合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方便,当然,这也是一个产品研制过程中的依据。不过,让人们生活更方便,并不意味着这个产品就能够大获成功,比如运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硬件产品,由于用户的行为习惯等因素,至今没有打开C端的市场,只能盘踞在B端市场,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市场进入"红海化"。所以,对于一个产品而言,满足用户的需求,改变用户习惯就是那敲开成功大门的"敲门砖"。

  让人们去习惯机器人的存在,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习惯智能家居。虽然经过这么多年,智能家居一直不温不火,但是随着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智能家居的未来还是很有看头的,而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消费观念的不同。

  在孔祥战看来,在家居这一限定领域内,

  "6070后更关注的是家具本身所带来的深层含义,比如象征着富贵的红木家具等等,而8090以及之后的人群则更为关注家庭的科技化,他们对于家庭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而这就是一个市场形成的最初的动力和牵引力。"

  如果人们对于智能家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当机器人进入,他们将不会感到任何违和感,从而于潜移默化之间改变人们的家居行为习惯,正如当初的亚马逊Echo。此外,当年轻人接受机器人,他们的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老年人产生影响,正如当初的微信,从青年用户发展到现在的老少皆宜。

  

  技术优化,促人机交互人性化

  身为一个管家,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听懂主人的指令,然后准确的完成命令,而在命令之外,机器人还要能够进行感情陪护、数据分析等等,在这其中,一个自然的、人性化的交互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交互层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其实已经达到了标准,但在自然语言理解和人性化回复方面,机器人表现的还是有些僵化,此处参考那些参加图灵测试的机器人便可知晓。

哪怕是站在世界前沿的苹果、微软等公司,其旗下的聊天机器人也并不能够与用户进行较长连续性的对话,一不小心,它就能将你扯到另外一个毫无关联的话题,或是回复不明白,而如今已经走进大多数家庭的拍户型机器人,其所能做到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语音交互,由此被人们戏称为"放大了的玩具",智能程度远不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