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bVIEW的智能开关综合保护装置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1 引 言
我国电力工业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为高压开关制造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考验。而高压开关制造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推出一代又一代新品,才能满足电力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来看高压开关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高压隔离开关作为电力系统重要开关设备,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电能的传输、分配及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近年来,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新变电所的建设,各种新型结构、材料的电气设备亦层出不穷,高压隔离开关也从功能、结构、用途由单一趋于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接线方式的需要,各种型号的隔离开关虽然用途相同,但结构、适用范围各不相同,各类隔离开关的检修维护工作也大相径庭。伴随着高压开关的广泛使用,高压开关的事故也是不断。给国民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以需要对高压开关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对高压开关的智能控制和电网的状态监测。
2 智能开关综合保护装置
智能开关综合保护装置是专门为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而设计的新型保护装置,适用于3.3 kV,6 kV,10 kV等中性点不接地的供、变电系统,可替代原有的各种模拟保护器和数码显示保护器。其核心部分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虚拟仪器技术,电气稳定性好;同时采取特殊的抗干扰措施,动作准确可靠。产品具有良好的过载反时限保护、过流保护、断相保护及漏电闭锁保护等多项保护功能,而且各项保护功能均有测试模拟试验及相对应的数据显示;此外,它还具有实时通讯功能,能与工控机联网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并能接受远程网络的控制和操作。具体功能如下:
(1)短路保护。对高压电网出现短路故障时实施速断保护,短路保护整定电流值分档可调,短路速断动作时间小于0.1 s;同时还具有特定的过流直接保护功能,对电网的瞬间严重短路情况采用冲击电流直接驱动保护继电器执行切断负荷,大大缩短保护响应时间。
(2)过载保护。对高压电网出现断续、持续过载情况,实施定时限保护和反时限保护。其中反时限过载保护在负荷电流达到1.1倍过载电流时启动,采用反时限特性动作,过载倍数分4档可整定。它们都是利用热积累实现断续过载情况下的过载保护,当负荷电流小于1.O倍整定电流时,热积累能量开始散热。过载动作时间与理论计算值误差小于±5%。
(3)监视保护。对配电装置负载侧使用双屏蔽电缆的屏蔽芯线、屏蔽地线实行绝缘监视保护,超限时报警,绝缘监视保护功能可通过参数设置选择打开和关闭。
(4)过压保护。当电网进线电压Uac>110%~130%额定电压时,过压保护动作,精度为±5%。
(5)欠压保护。当电网进线电压UaC<75%~55%额定电压时,欠压保护延时0.1~300 s动作,精度为±5%。
(6)漏电保护。对下属电网中出现的单相接地故障,既可采用零序电流方向型漏电保护方式进行检漏保护,也可采用功率方向法进行选择性检漏保护,发生漏电时均发出警报。
(7)相不平衡保护。可对负载的三相进行相不平衡保护。动作延时分档可选,相不平衡功能可根据需要选择打开或关闭。
(8)煤矿瓦斯超限保护。可外接瓦斯检测仪器,当煤矿瓦斯浓度超限时,瓦斯检测仪器动作输出后,配电装置执行闭锁禁合闸拒分闸。
(9)声光报警输出。当高压电网出现故障时,能发送信号给声光报警系统进行报警。
(10)远程通信功能。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可实现群控,可在地面进行远程控制、测试调整。
(11)多种智能记忆功能。具备自检功能、闭锁功能、显示故障性质功能等,同时能在跳闸断电后对故障性质进行记忆保存。
3 基于微控制器与SJAl000T智能开关综合保护单元
基于微控制器和SJAl000T CAN总线智能开关综合保护系统的硬件组成原理如图l所示。它包括:微控制器89C51、模拟信号的调理电路、A/D转换电路、串行E2PROM存储电路、RAM及光电隔离电路等。
电流等波形的采样实际上是输入连续模拟量到离散采样数字量的转换过程,这里通过采样中断来实现。从外面引入微机保护的开关量,如开关、闸刀位置辅助接点,收发信机的收发信状态触点等都是由开关量输入回路中的光电隔离技术处理后,将信息送至中央处理系统。从微机保护送出的开关量,如跳闸命令,告警信息等,则是经开关量输出回路中的光电隔离技术处理后,将中央处理系统的判断结果送出。光电隔离技术可以有效抵御干扰侵入。
微控制器89C51,即中央处理系统,对数据采集系统输入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判断,完成各种继电保护功能。微控制器89C51是微机保护系统的核心。
采用40MIPS的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构成简
- CAN总线系统测试技术(05-11)
- 基于CAN总线的GaAs光电阴极制备测控系统(07-27)
- 基于双层CAN总线的声纳数据通信系统设计(01-23)
- CAN总线网络测试研究(02-10)
- 基于CAN总线的航空电缆测试系统分布机研究(04-16)
- 基于DSP2812的带式输送机多路温度检测系统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