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色彩重现与提高光学效率技术
时间:03-23
来源:中华液晶网
点击:
改善传统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瓶颈提升系统色域及饱和度
目前平面显示器市场需求扩张,各类型显示技术也蓬勃发展,以量产规模大小来区分,虽然还是以液晶显示器应用在显示市场为最大宗;不过,随着其它显示技术,如:电浆电视、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或者是场发式显示器……等,皆各自拥有强于液晶显示器特性,比方说:自发光性、快速反应、对比度、色彩饱和度、可挠性…等众多优势,使得液晶显示器技术在平面显示器产业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因此,为确保液晶显示技术能持续拥有目前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针对液晶显示技术的效能、显示质量与价格上,持续投入更多人力与研发成本。
比方说,以场序式全彩(Field-Sequential Full-Color;FS-FC)技术为例,不仅能改善传统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瓶颈,进而提升系统色域及饱和度、降低材料成本等,甚至更能大幅提高显示面板的电光转换效能约40%,以因应当前全球对于绿色环保产品的要求。因此,交通大学显示研究技术也经由经济部学界科专"高显示画质系统面板关键组件及技术研究"及面板业界的资助之下,进行以FS-FC LCD研究技术,其中高效能整合型面板光源的架构以LED为光源,结合高反射率的optical cavity 形成高效率的直射型背光模块。
另一方面,由于一般显示面板大都采用较低发光效率的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使得显示面板光学使用效率不到8%,或者造成偏光片的偏光转换效率低等问题。而在导入使用以R、G、B为主要光源的控制电路搭配色序法(color sequential)技术,进一步达到混光效果,可在不使用彩色滤光片情况下,降低操作电压及提高光学效率,使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色彩表现特性。
以RGB-LED作为主要背光源 可去除彩色滤光片提升光亮度
在显示面板的偏光转换效率及高效率背光模块开发技术,可结合次波长光栅(sub-wavelength grating)的发展概念来加提升。分析传统以CCFL做为背光源之液晶显示器,可知当背光源提供8500nits的亮度时,经过各组件的损耗,实际出光亮度约为800nits。同样是800nits的出光亮度,对此高效率背光模块而言,只需提供1650nits即可。换言之,以此高效率背光模块架构成的显示器,其背光源只需提供1650nits即可等效传统背光源提供8500nits时的出光亮度。此外,由于此设计最大优势是去除彩色滤光片以使光效率提升三倍,即便仍采用传统偏光片也能够达到约40%的光效率;另外,若以RGB-LED作为主要背光源也只需要提供2650nits,便能达到等效传统背光源所提供8500nits时的出光亮度。
次波长光栅可藉由电子束直写的技术定义奈米光栅图案,并以半导体制程制作出样品,实验结果显示偏光转换效率为传统LCD偏光片1.7倍。此法采电子束直写的技术定义光栅,在制作大尺寸时将会费时且高成本,故我们再提出以奈米转印(Nano-imprint technology)技术制作大尺寸次波长光栅偏光片之方法。其技术关键在于"模仁结构的精密制作"。此外,雷射刻板技术之提升也可望成为新的模仁制作方式。以雷射刻板技术定义出母模,再以射出成型法做出模仁。对于大尺寸模仁而言,雷射刻板速度快且价廉,故此法可望快速制作奈米光栅母模。
目前奈米雷射读写头技术已可达到〈100nm之线宽,若可将之应用于雷射刻板技术,则不仅可快速制作奈米光栅母满足高分光效率之光栅条件(光栅周期=200nm)。制作光栅模仁后,须先翻印成硅胶(PDMS)模仁,再进行奈米压印及蚀刻等步骤,以完成次波长光栅偏光片的制作。
色分离效应左右显示器精致性画质
在显示器设备的原色光源显示的时间,可将其定位在图像色场(Color Field)的表现时间;三个连续色场时间之光刺激入射至人眼,经视觉系统作用后,则足以形成彩色影像。而较为理想的影像成形状况,就是在一彩色影像所包含的三影像色场中的各画素光刺激之下,皆投射至视网膜上各画素所对应的相同位置,则各画素的色彩信息将可被视觉完整重现。
若是一彩色影像所包含的三影像色场,其对应画素投射在视网膜上不同位置而被视觉系统察知,则观察者将看色场分离错位的影像,此即称为色分离(CBU)现象。又因为CBU通常在影像中物体的边缘形成色带排列,就像是彩虹条纹,所以CBU又称彩虹效应(Rainbow Effect)。基本上,色分离现象不仅会降低观觉质量之外,另外也有研究报告指出,在长时间观看FS-FC型式的显示器后,容易造成晕眩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针对液晶显示器的潜在性色分离效应问题,将是FS-FC LCD必须要改善的首要目标。
实验室研究与实际验证过程
在实验室阶段运用5.6吋导光板进行先期的验证开发,LED之电能与亮度转换能力为378nits/W。比较量测结果和LuxeonTM网站提供的分析图,两者的转换能力相近。因此,可根据此推测出,若将设计延伸至37吋背光模块时,其转换能力约为40nits/W。换句话说,应用所设计之背光模块于37吋时,若要提供2800nits之光亮度(大于前述之2650nits,以确保优于传统CCFL背光模块提供8500nits时之效能),所需LED功率为70W,再加上电路耗功率,加总之后的功率约为88W。
由R、G、B单独点亮及混成白光的光分布量测结果及照片可看出均匀度良好,亮度稳定度量测,结果可看出点亮20分钟后亮度已十分稳定,虽因热造成亮度下降,但下降幅度也仅4%,在人眼未能感知之范围。所量测到的视角为35度,广于规格要求之30度;色域分布亦近于NTSC,远超过目前CCFL的72% NTSC色域。
目前平面显示器市场需求扩张,各类型显示技术也蓬勃发展,以量产规模大小来区分,虽然还是以液晶显示器应用在显示市场为最大宗;不过,随着其它显示技术,如:电浆电视、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或者是场发式显示器……等,皆各自拥有强于液晶显示器特性,比方说:自发光性、快速反应、对比度、色彩饱和度、可挠性…等众多优势,使得液晶显示器技术在平面显示器产业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因此,为确保液晶显示技术能持续拥有目前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针对液晶显示技术的效能、显示质量与价格上,持续投入更多人力与研发成本。
比方说,以场序式全彩(Field-Sequential Full-Color;FS-FC)技术为例,不仅能改善传统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瓶颈,进而提升系统色域及饱和度、降低材料成本等,甚至更能大幅提高显示面板的电光转换效能约40%,以因应当前全球对于绿色环保产品的要求。因此,交通大学显示研究技术也经由经济部学界科专"高显示画质系统面板关键组件及技术研究"及面板业界的资助之下,进行以FS-FC LCD研究技术,其中高效能整合型面板光源的架构以LED为光源,结合高反射率的optical cavity 形成高效率的直射型背光模块。
另一方面,由于一般显示面板大都采用较低发光效率的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使得显示面板光学使用效率不到8%,或者造成偏光片的偏光转换效率低等问题。而在导入使用以R、G、B为主要光源的控制电路搭配色序法(color sequential)技术,进一步达到混光效果,可在不使用彩色滤光片情况下,降低操作电压及提高光学效率,使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色彩表现特性。
以RGB-LED作为主要背光源 可去除彩色滤光片提升光亮度
在显示面板的偏光转换效率及高效率背光模块开发技术,可结合次波长光栅(sub-wavelength grating)的发展概念来加提升。分析传统以CCFL做为背光源之液晶显示器,可知当背光源提供8500nits的亮度时,经过各组件的损耗,实际出光亮度约为800nits。同样是800nits的出光亮度,对此高效率背光模块而言,只需提供1650nits即可。换言之,以此高效率背光模块架构成的显示器,其背光源只需提供1650nits即可等效传统背光源提供8500nits时的出光亮度。此外,由于此设计最大优势是去除彩色滤光片以使光效率提升三倍,即便仍采用传统偏光片也能够达到约40%的光效率;另外,若以RGB-LED作为主要背光源也只需要提供2650nits,便能达到等效传统背光源所提供8500nits时的出光亮度。
次波长光栅可藉由电子束直写的技术定义奈米光栅图案,并以半导体制程制作出样品,实验结果显示偏光转换效率为传统LCD偏光片1.7倍。此法采电子束直写的技术定义光栅,在制作大尺寸时将会费时且高成本,故我们再提出以奈米转印(Nano-imprint technology)技术制作大尺寸次波长光栅偏光片之方法。其技术关键在于"模仁结构的精密制作"。此外,雷射刻板技术之提升也可望成为新的模仁制作方式。以雷射刻板技术定义出母模,再以射出成型法做出模仁。对于大尺寸模仁而言,雷射刻板速度快且价廉,故此法可望快速制作奈米光栅母模。
目前奈米雷射读写头技术已可达到〈100nm之线宽,若可将之应用于雷射刻板技术,则不仅可快速制作奈米光栅母满足高分光效率之光栅条件(光栅周期=200nm)。制作光栅模仁后,须先翻印成硅胶(PDMS)模仁,再进行奈米压印及蚀刻等步骤,以完成次波长光栅偏光片的制作。
色分离效应左右显示器精致性画质
在显示器设备的原色光源显示的时间,可将其定位在图像色场(Color Field)的表现时间;三个连续色场时间之光刺激入射至人眼,经视觉系统作用后,则足以形成彩色影像。而较为理想的影像成形状况,就是在一彩色影像所包含的三影像色场中的各画素光刺激之下,皆投射至视网膜上各画素所对应的相同位置,则各画素的色彩信息将可被视觉完整重现。
若是一彩色影像所包含的三影像色场,其对应画素投射在视网膜上不同位置而被视觉系统察知,则观察者将看色场分离错位的影像,此即称为色分离(CBU)现象。又因为CBU通常在影像中物体的边缘形成色带排列,就像是彩虹条纹,所以CBU又称彩虹效应(Rainbow Effect)。基本上,色分离现象不仅会降低观觉质量之外,另外也有研究报告指出,在长时间观看FS-FC型式的显示器后,容易造成晕眩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针对液晶显示器的潜在性色分离效应问题,将是FS-FC LCD必须要改善的首要目标。
实验室研究与实际验证过程
在实验室阶段运用5.6吋导光板进行先期的验证开发,LED之电能与亮度转换能力为378nits/W。比较量测结果和LuxeonTM网站提供的分析图,两者的转换能力相近。因此,可根据此推测出,若将设计延伸至37吋背光模块时,其转换能力约为40nits/W。换句话说,应用所设计之背光模块于37吋时,若要提供2800nits之光亮度(大于前述之2650nits,以确保优于传统CCFL背光模块提供8500nits时之效能),所需LED功率为70W,再加上电路耗功率,加总之后的功率约为88W。
由R、G、B单独点亮及混成白光的光分布量测结果及照片可看出均匀度良好,亮度稳定度量测,结果可看出点亮20分钟后亮度已十分稳定,虽因热造成亮度下降,但下降幅度也仅4%,在人眼未能感知之范围。所量测到的视角为35度,广于规格要求之30度;色域分布亦近于NTSC,远超过目前CCFL的72% NTSC色域。
- 用SAA7111A设计模拟视频转换接口 (10-13)
- LCD显示屏出现闪烁的原因与解决 (11-18)
- 最新LCD TV驱动IC采购方案(11-19)
- LCD灰阶响应时间和黑白响应时间的区别(01-04)
- FED场发射技术 后平板电视时代的生力军(01-31)
- 3LCD投影机的工作原理及部件结构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