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FED场发射技术 后平板电视时代的生力军

FED场发射技术 后平板电视时代的生力军

时间:01-31 来源:IT168 点击:

FED的四种技术

  FED英文全称是Field Emission Display,即场致发射显示器。依电子发射源而分,FED又可分为CNT(碳纳米管型)、SED(表面传导型)、Spindt(圆锥发射体型)、BSD(弹道电子放射型)等类型。目前最为看好的应用主要是CNT和SED两大技术体系。

FED类型开发状况

  FED的发光原理和传统的CRT电视非常相似,都是利用电场吸引阴极电子源发射电子束,撞击荧光物质发光。但FED在物理结构上却与CRT截然不同。CRT是用一组电子枪负责整个屏幕的显示,因此电子枪必须以扫描的方式才能生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而FED则将电子枪微型化,每一个像素点都有三个微型电子枪分别对应像素点上RGB三色。不同种类的FED,萤光屏侧的阳极基板没有太大不同,差别仅在于电子发射方式,即阴极基板侧的电子发射源各有不同。比如佳能公司开发的SED技术,三星、三菱和摩托罗拉一直在研发的碳纳米管技术,飞利浦、日立和先锋公司也在研制类似FED的技术等。

FED横断面

  FED 基本结构为两块平板玻璃和一层空间,即由电子发射源板和荧光显示屏两部分组成,上层为荧光屏板,下层为微阵列电子发射源板,相互靠得很近。在每个像素点后面不到3mm处都放置了成千上万个极小的电子发射器。电子源撞击像素点上的荧光物质(RGB),显示屏就呈现出不同的图形与色彩。所以,FED和等离子(PDP)、液晶(LCD)一样,都属于"定址(Addressed)显示器",在显示画面时不需要扫描。

  早在1928年场发射电极理论就被提出,但直到1990年法国电子学实验室LEII的Meyer小组研究成功FED世界第一个显示器样机,FED才引起广泛的重视。在FED 技术发展初期,以法国为代表的FED研究主要应用于军事设备上。FED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因此只有纳米技术发展到今天,FED技术才得到了良好发展。近几年随着日本公司和韩国公司的加入,FED加快了民用化发展步伐。2001年,日本伊势公司展出的一款亮度就达到了1万流明的15英寸FED产品,2002年伊势电子又开发出了40英寸FED面板。韩国三星公司也在2002 年研制成功32英寸的FED面板。

FED结构

  从理论上说,FED产品能比等离子或液晶平板电视更轻薄,能量消耗比等离子或液晶小得多。并具备CRT电视的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和宽视角的优势,从任一角度都可看到清晰图像,并无CRT的电磁辐射和X射线辐射,成本也不高。

  目前,日本、韩国和英国等各大显示器件大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大尺寸FED,掀起了第二代FED研发热潮。他们有韩国三星、LG,日本的佳能、东芝、索尼、松下、先锋、日立、富士通,以及我国的TCL、海信、创维、长虹等电视厂商等。

SED电视技术原理

  由佳能与东芝联合开发的SED是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 Display的缩写,中文解释为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技术,在目前的FED体系中最接近商品化,属于"场发射显示"FED中的一类。其计划推出的第一代50英寸的SED电视机,其解析度可达到Full HD级(1920×1080)。不仅如此,东芝还将为未来的家庭设计"SED电视+HD DVD"的模式,将基于蓝光技术的HD DVD影碟机与SED电视"捆绑"起来,提前进入"1080p"的高清时代。

SED显示原理

  与其它平板显示器的不同,SED在两玻璃基板覆盖的内部必须处于高度真空状态,一般要保证有1×10-7乇左右的真空度。为此,两板基板间要安排支撑隔板,把上层的大气压力转移到下层相互抵消。据佳能、东芝公司技术说明,SED制作了采用传统晶体管的光刻工艺和液晶电视制作工艺,即先用光刻法在底层基板上制造出电极,然后以喷墨技术同时生成一批PdO象素膜,再施加"通电成形处理"。这种工艺比只用喷墨技术形成的单元模的均匀性好。只用喷墨技术时一边要控制厚度等误差,同时还要抑止象素膜上形成的龟裂大小误差,较难操作精确。比起生产碳纳米管工艺技术,SED要简单得多。

据介绍,佳能、东芝公司的SED技术结构大致如下:在两层玻璃基板之间时是真空,前玻璃基板内侧制作有均匀排列的红、绿、蓝三色荧光粉像素点,并涂镀金属膜,形成阳极板;后玻璃基板内侧制作有荧光粉点对应的电极单元组,单元组中相邻的一对单元互相隔离,表面覆有称为"点子放出素子膜"的材料,这种材料很容易发射电子束。当相邻电极单元间加上10几伏的电压后,由于二电极单元之间仅有纳米级的微小距离,因而其间电场较强,由于隧道效应作用使"点子放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