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家庭联网的前景和面临问题

家庭联网的前景和面临问题

时间:01-08 来源:cttl 雷震洲 点击:

1、前景看好的家庭联网

  家庭联网(Home Networking)能把一个住家变成智能家庭(Smart Home),把许多具备高度通信能力的信息家电(IA)连接起来,集成在一起,不仅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通信,而且与外界也能通信,如图1所示。智能家庭将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应用。例如,从网上图书馆下载在各种设备(从MP3播放机到电视机和PC)上享用个人想要的内容;自动识别走向大门的来客,把门廊的灯打开;自动把家里的温度调到预定的度数;具有Java支持能力的空调设备在有问题时能自动向制造厂家发送电子邮件,还允许用户在远地通过手机向它发送指令,以调节温度或关闭空调设备(见图2)。在新加坡就有一个豪华住宅区,其中各家都装有宽带接入基础设施和家庭网。通过家庭网的监视功能,住户可以从家里的屏幕上看到等候在电梯间的来客,并让他进来或不让进。住户还可接入一个小区公共门户,进行网上购物、检查个人邮箱、发送电子邮件和预定住宅区公共设施。

图1 家庭联网示意图

图2 通过手机遥控信息家电

  实际上,家庭联网的技术已经基本就绪,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现在不少设备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它们把家庭联网看作为延长宽带价值链必走的一步。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运营商在一年多前就走出了这一步。亚洲国家现也开始启动了,如日本的节能与管家网(Echonet)组织、韩国的家庭网论坛与我国的智能组群与资源共享(IGRS)组织在2004年6月一致同意,三国共享家庭联网的技术成果,共同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韩国KT公司正与三星公司在汉城联合试验一个家庭联网服务项目,试验包括了200个家庭,为它们提供交互式数字广播、家庭自动化、家庭保安、远程医疗、信息娱乐(如VOD)、互联网广播和网络游戏等服务。美国的Intel也在忙于同微软和Chunghwa电信公司一起合作开发"数字家庭",于2004年底为宽带用户提出数字家庭方案。

  有的国家的管制部门也在推进数字家庭。例如,韩国的信息通信部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07年要通过家庭网连接1000万个家庭。为了支持家庭联网技术的开发工作和标准化工作,韩国信息通信部还专门拨款7.7亿美元。

  家庭联网正在成为下一个能赚钱的焦点。In-stat/MDR公司认为,宽带共享和娱乐网络的发展将把家庭联网设备市场从2004年的83亿美元推向2008年的171亿美元。虽然目前大部分市场在北美(占全球家庭联网设备销售的46%),但到2008年亚洲将成为家庭联网的地区领导者,占全球市场的36%,北美将下降到34%。Gartner对家庭联网的市场预测更为乐观,到2010年全球市场可达1062亿美元。IDC预测,2008年全世界已安装的家庭网可望从2003年的3700万个增加到1.11亿个。

  发展家庭联网现在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缺乏完整统一的标准,在组建家庭网和跨接几个网络层时在集成和互操作方面都存在较大麻烦,从网络本身一直到器具设备、接口和内容都有问题,尤其在内容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方面。虽然有些问题最近得到了解决,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使用户充分理解所有这些新应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愿意为这些应用掏腰包。

2、目前存在的各种联网技术

  对于家庭应用,连接各种信息家电的网络基础设施必须易于安置,安装和维护费用便宜以及性能良好。所以,如何把所有家用设备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已有多种联网技术可用于智能家庭。

  以太网LAN就是其中之一,只要用户家里布有5类线,就能使用以太网LAN,但是家庭以太网LAN的成本偏高,组建比较麻烦,因为需要在所有的房间内布线。

  用WiFi来取代电缆是一种最直接的解决方案,现在变得非常热门,但在家庭联网应用中也遇到过互操作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WiFi联盟在2004年9月颁布了WMM(WiFi多媒体)最新标准,它使各种信息家电,如电视机、DVD、移动电话等能够联网工作。符合WMM标准的首批信息家电预期在2004年圣诞节面世。但是,WiFi并非对每个家庭都是最好的家庭联网方案。例如,在欧洲很多住家是用石头和混凝土建造的,不利于用WiFi建网。用其他无线技术作家庭联网也可以,如蓝牙和HomeRF等。但是,使用无线技术,信息家电本身也需要无线通信能力,安装不是很简单,基本上都需要花钱请外部人员来建网。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不是非常必要,就不用无线,也不用新的布线,而是使用住家现有的布线,包括电话线、有线电视电缆和电力线。在这方面,目前已有几个工业标准可供选用。利用现有电话线作家庭联网的标准有家庭电话线联网联盟制定的HomePNA。其思路类似于DSL,用普通电话线来同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