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从相关知识入手 看未来平板电视何去何从

从相关知识入手 看未来平板电视何去何从

时间:01-30 来源:51hd 点击:
在1925年,伦敦的一个小阁楼上,贫穷的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正在对着一只显示出模糊不清的木偶头像的简陋盒子--最原始的电视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预知,这一发明将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最伟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黑白电视时代和彩色电视时代,现在显示技术的发展已经将我们带入了平板电视时代。

  几年前,平板电视的代表液晶电视(LCD TV)和等离子电视(PDP TV)还都是价值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奢侈品,显示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的成本迅速下降,图像质量也获得了很大提升。目前国产的37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已经降入了万元大关,国产42英寸等离子电视更是报出了七千元以下的低价。

  随着数字高清电视技术的提出和逐渐推广,分辨率高、屏幕面积大、体态苗条的平板电视已经成为未来数年内的家电消费热点,2005年1~5月份,平板电视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预计今年平板电视的销量将达到1750万台。现在向您介绍平板电视包含的新技术和平板电视发展的技术潮流。

液晶电视技术

  广视角技术

  与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一样,液晶电视技术的关键就是广视角技术。对于大屏幕的液晶电视而言,屏幕越大,屏幕边缘相对于观众的视角就越大,失真也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大屏幕液晶电视都使用了广视角技术。比较著名的广视角技术有MVA、PVA、ASV、IPS等等,并且仍然在不断改良中。

  通过这些技术,目前液晶电视的可视角度能够达到170o以上,色彩效果、亮度、对比度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比如我国台湾省的友达光电6月份发布的AMVA(AUO MVA)技术,可以将对比度提高到1200~1500:1,而且亮度、大视角下的色彩表现等方面均有进步。

  快速响应技术

  早期的液晶显示被人诟病的一个缺点就是响应时间过慢,在显示动态影像的时候会出现拖尾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液晶电视的推广,在选购液晶电视的时候,响应时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不过,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响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特别是目前的广视角技术都包含同时降低响应时间的技术,比如MVA-Premium中的特殊电极、OCB技术中特殊的分子排列方式等等。在不改变原有的显示技术的情况下,采用过驱动技术是一个相对物美价廉的选择。

  过驱动技术实际上是通过驱动电压的调整来实现的。液晶分子每一种稳定的状态都对应着一定的电压。当在电极上加电压时,液晶分子不是即时转动到目标状态,而是在一定的响应时间之后才能达到这个状态,电压越高,分子转动的速度越快。

  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中,在液晶分子上施加的驱动电压就是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由于不同灰阶的对应电压不同,分子需要转过的角度也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灰阶转换的响应时间千差万别。而在采用过驱动技术的显示器中,施加的驱动电压在起始的时候稍高于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使得液晶分子转动的速度更快,在到达目标状态时,电压再回落至目标状态的对应电压以保持状态,这样就有效缩短了反应时间,而且使不同灰阶切换的响应时间平均化。

  目前各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厂商都已经有采用过驱动技术的8ms、5ms 、4ms GTG产品上市。比如三星公司的RTA(响应时间加速器)技术已经可以达到4ms GTG的响应时间。

  黑屏插入技术也是常用的缩短响应时间的技术。通过在每个图像帧之间插入黑色帧,可以产生与CRT相似的快速脉冲调制效应。人脑可以滤除这种闪烁并自动产生中间图像。6月份友达光电发表的GFI超高速反应技术已经可以达到小于4ms的GTG响应时间,预计在第三季度应用于液晶电视面板上。此外,通过对背光进行脉冲调制的背光扫描技术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目前的趋势是将这几种快速响应技术结合使用,以获得更短的灰阶响应时间。

  背光光源技术

  液晶面板是被动式显示器件,自己无法发光,只能通过光源的照射显示图像。目前绝大多数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采用冷阴极荧光管(CCFL)作为背光光源。经过长期不断的改良,目前的冷阴极荧光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其使用寿命长达3万~5万小时,在亮度、节电性等方面也相当令人满意。

  不过冷阴极荧光灯管也有很多不足:首先,冷阴极荧光管能够达到的色域(也就是电视的色彩表现范围)较小,普通的冷阴极荧光管一般只能够达到NTSC色域的72%,其次,冷阴极荧光管属于管状光源,为了使屏幕不同区域的亮度均匀,需要大量附件,而且在大屏幕的液晶电视上应用,需要数十根冷阴极荧光管,进一步加大了设计难度;再次,冷阴极荧光管中含有汞,不符合未来环保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对背光光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

  LED背光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