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贝岭微电子启动破产程序,上海贝岭抛掉包袱轻装前进
日前,上海贝岭(600171)发布了"关于全资子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破产清算获法院受理的公告",这标志着贝岭微即将进入正式的破产程序,从而为上海贝岭集成电路业务发展卸下一个重重大包袱。
上海贝岭于 2016 年 8 月 5 日召开的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资子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申请破产清算的议案》。贝岭微因无继续经营的可能性,公司董事会同意贝岭微以破产清算方式关闭,授权公司经营层办理相关手续。
截至2017年3月31 日,贝岭微资产总计约128万元,负债总计1.25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其中所欠债务多为母公司上海贝岭的应收账款。上海贝岭及其全资子公司香港海华有限公司对贝岭微的长期股权投资共计4000万元,且已对上述投资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上海贝岭对贝岭微的应收账款 1.25亿元人民币均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1988年由上海市仪表局、上海贝尔公司合资设立,是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98年8月改制上市后,公司更名为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1999年"上海仪电控股"持有的上海贝岭国家股划拨到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华虹集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2009年,华虹集团通过分立方式重组后,CEC(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2015年7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持有的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26.45%股份无偿划转给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并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办理完成变更登记,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成为上海贝岭第一大股东。
纵观上海贝岭过去几年动作频频,特别是在归属CEC旗下华大半导体以后,不断整合分割旗下业务,不再坚持"IDM"业务模式,开始专注向IC设计集中。到了2016年8月份,原上海贝岭的8英寸生产线转至上海华虹NEC,至此,上海贝岭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务已经成为历史。
作为CEC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贝岭一下备受关注,一系列的业务重组让业界对其产生了充分的遐想,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电子(CEC)集成电路业务版块的融资平台呢?
先从目前该公司的业务收入构成来看,目前上海贝岭的营业收入有两大块,一块是自研的集成电路产品,另一块是电子元器件代理贸易。2016 年度财报显示,自研产品和贸易收入分别占比63.77%和35.89%,同比增速分别为-2.40%和17.69%,毛利率分别为30.19%和5.77%,毛利率分别增加1.48个百分点、0.50个百分点。在集成电路产品业务中,形成了智能计量、通用模拟和电源管理三驾马车格局,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7.23%/-2.48%/5.22%,收入占比为10.77%/26.01%/ 26.98%。可以看出,智能计量业务在2016 年的增速在下滑,这个局面促使贝岭向竞争对手锐能微发出了收购要约,上海贝岭以5.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顺利将锐能微纳入旗下。
民生证券对此评价:收购锐能微将提升公司智能计量业务在技术、产品、品牌、供应链方面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公司在智能电表客户中的市场份额,推动公司成为国内一流的模拟IC 及解决方案供应商。锐能微与上海贝岭协同效应明显,将增强智能计量芯片竞争力
然而,上海贝岭对锐能微的收购也暗藏专利诉讼的隐患,作为国内电量计量市场的三强企业上海贝岭、锐能微和钜泉光电,钜泉光电曾多次起诉锐能微侵犯知识产权,而这次锐能微归于上海贝岭旗下,钜泉光电很有可能把矛头指向贝岭。这里面稍微铺垫下,钜泉光电之所以不断起诉锐能微,是因为锐能微的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就来自钜泉光电,这里的事儿,你懂得!
不过,集成电路作为CEC集团的重点业务之一,笔者认为CEC一定会考虑不断把旗下的其他集成电路业务注入到上海贝岭平台的,比如华大半导体直接管理的MCU 事业部,或者华大半导体整体上市。另外,澜起科技和苏州盛科都还未登陆资本市场,在国家要求央企改革提速减少层级的大背景下,目前看这两家公司单独IPO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必然要在集团内寻找融资平台。
故,笔者综上分析,此次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的破产,是上海贝岭的重要节点,此举预示着新的业务重组动作将迅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