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计算机教育观念革新,胡伟武:光会用还不够

计算机教育观念革新,胡伟武:光会用还不够

时间:10-07 来源:搜狐公众平台 点击:

效的工程性构建方法,学生虽然知道基本概念,却通常无法进行实践,基本不具备动手能力。

  

另外,传统实验教学中通常不会涉及较大的工程工作量,而是若干规模相对较小的简单实验,比如做一些简单的CPU指令设计,但却没有能力和配套充足的实验平台去进行一个全系统的学习实践。在缺乏足够的工程工作量的情况下,使得复杂系统中存在的较为深刻的问题难以暴露,并导致学生虽然经过了训练,但却因训练强度不足,不能对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无法接触到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很多经典概念,也就无法完成具有工程规模的系统级开发。

  

相比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四所学校在计算机系统入门课程后面都开设了关于数字系统设计的课程,课程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国内数字逻辑电路和组成原理两门课的所有内容,基本上都要求学生用EDA方式设计相对完整流水线的CPU。

  

缺乏具有工程规模的系统实践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缺乏拥有设计高性能CPU核的能力的人才,国内绝大多数IC设计公司还是处于购买国外的CPU核开发SOC的阶段。目前为止,仅有申威-某所、龙芯-计算所、飞腾-国防科大拥有自主设计的高性能CPU核。华为购买了ARM v8指令集授权后,计划开发用于服务器的CPU,除高薪聘请欧美人才外,在国内开出百万年薪从国防科大招贤,计算所的毕业生更是被打包式招揽。而宏芯在与IBM合作后,也从计算所拉走了一个团队,并曾高薪从龙芯挖人……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上述三家单位在技术上获得了业界普遍认可,同时,这也表明仅有少数大学和科研院所具备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应用开发人才充足,底层研发人才匮乏

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指出,我国计算机领域的教育更多的还是教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而不是"造"计算机,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只能培养应用程序员,而且是对计算机系统底层知之甚少的应用程序员。这直接导致国内IT人才结构失衡,应用开发型人才充足,但底层基础系统研发人才却极度匮乏,使中国庞大的IT产业建立在国外软硬件系统平台之上--在硬件上,完全依赖国外的X86和ARM,在软件上,也存在大而不强的现实状况。

  

软件产业强大与否,并不是取决于该国程序员数量,更不取决于软件产业创造的GDP,而在于产业标准制定权,以及是否拥有核心技术。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就能获取高额利润并立于不败之地。而国内软件业从教学到产业,基本上跟着西方的技术标准走,没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标准。像程序员常用的编程语言、编译器、软件开发工具,基本上用的都是国外产品。

  

软件产业大而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以我们每天都用的手机和浏览器来说,国内各家公司推出了不少浏览器,但基本上是国外浏览器的"马甲",所谓的国产浏览器都没有国人自己编写的浏览器内核。手机操作系统也是如此,虽然很多国产手机都有诸如Emtion、nubia之类的系统,但拨开现象看本质,这些还都是安卓操作系统的马甲,只能算是一个UI(系统界面)。而BAT等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操作系统,其本质也是基于安卓的二次开发,编写的代码仅限于重写了虚拟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某家以杀毒软件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其杀毒软件的用的是罗马尼亚的BitDefender引擎。不少厂商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于媒体聚光灯下的云解决方案,其实上也是国外开源软件(Openstack/Xen)的马甲,有些厂商虽然也贡献了少量代码,但含金量远不及宣传中那么足。国内有几十万JAVA程序员,却鲜有具备JAVA核心技术--JAVA虚拟机的研发能力。国内从事浏览器应用的团队数以千计,却少有掌握浏览器底层JS引擎研发技术,写QT的也很多,但QT库却没多少人干……国内IT企业极少参加系统相关标准制定,国内软件人才向国际开源社区贡献的代码也相对偏少。

  

因此,虽然中国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企业创造了海量的GDP,演绎了一批造富神话,吸纳了大批就业岗位,但依附于西方技术标准、没有自己编译器和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软件强而基础软件弱已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内伤。

  

底层研发人才匮乏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围绕国产硬件平台的应用开发能力和适配软件优化能力严重不足,国内非常多做手机APP、网游、页游的程序员,你让他们在国外技术框架下写能在X86、ARM芯片上跑的APP、网游、页游程序,他们没问题。但你让他们脱离国外技术框架去给走自主路线的龙芯、申威开发软件,就未必能做出来了,至于针对龙芯、申威平台进行软硬件磨合优化则根本无所适从,缺乏对国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