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CPU市场展望:Haswell一统江湖
在过去的一年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也越发紧密。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PC终究会被这二者所替代,ARM架构处理器会以它无与伦比的功耗以及强悍的性能完胜x86。
但其实不然,在2012年PC处理器并未停下的步伐,在性能已经完全够用的情况下,PC处理器现在走的是一个缩小体积并尽可能的降低功耗的路子,其研发重点已经发生了改变。回顾本年度的Intel处理器我们可以发现Ivy Bridge相对于Sanady Bridge来说在处理器频率以及性能方面均没有什么明显的提升,但功耗却降低了接近20%,核心面积也有所减少。
虽然这与其竞争对手AMD近年来逐渐淡出高端处理器市场,推动Intel产品性能提升的动力大不如前有很大的关系,但事实上Intel自身的产品更新周期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放缓。在桌面和移动设备端,新产品的发布时间较过去推迟了18个月,服务器和工作站平台则为30个月。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对今年的PC处理器市场究竟能够做出怎样的期待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Intel的大杀器Haswell处理器肯定会在今年第二季度左右正式登场,Intel也明确表示了这款面向桌面以及笔记本市场的产品将会以节能为主要特点,而不是此前猜测的性能大幅提升。预计具体发布时间会在今年6月份的台北电脑展前后。
令人失望的是Haswell的主要规格不会有什么亮点,与其前辈Ivy Bridge相比之下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除了处理器插槽更换为LGA1150之外,包括三级缓存、默认频率以及内存频率等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从现有K系列Ivy Bridge处理器的内存搭配能力来看,新构架的K系列处理器可能也会支持DDR3-2800+。此外,未锁倍频的Haswell处理器仍将无法支持VT-x硬件虚拟化技术。
具体性能方面,Haswell处理器大约能够带来10%左右的性能提升,在FMA/AVX2指令集方面的提升空间将会更大一些,另外在核芯显卡性能方面也会取得一定的增长,最大能够支持4K分辨率,与目前的HD Graphics 4000相比大约能够提升50%左右。
在移动产品方面,最高规格的i7-4930MX的动态加速频率高到3.9GHz,完全能够和桌面级的i7-4770K一较高下了,如果搭配上DDR3-2133内存以及视网膜屏幕的话,足矣成为一款满足任何人需求的超级移动设备。
另外在Haswell发布之前,Ivy Bridge平台也会迎来全新的Y系列产品,面向高端平板产品的TDP Core i7-3689Y功耗低至10W,采用双核心四线程设计,3级缓存4MB,融合HD Grahics 4000核芯显卡。其1.5GHz主频在Turbo频率管理技术的支持下能提高至2.6GHz,比市面上任何ARM处理器都快。
面对即将到来的Haswell以及Ivy Bridge Y系列产品,Intel的竞争对手们又会怎么做呢?
按照去年曝光的产品路线图, 为替代当前的打桩机(Piledriver)系列,AMD应在2013年推出基于第三代压路机(Steamroller)核心的产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压路机怎么着也得到明年才会出现了,Richland APU在CPU部分依然会采用打桩机建构,但融合显卡会升级至GCN架构的HD 8000系列,总的来说特性将会和Trinity非常相似,用它来对战Haswell,胜负我们可想而知。因此可以说整个2013年的CPU大舞台上可能只会有一款Haswell大放光彩。
总的来说在整个2013年,如果你希望有能耗比更加强悍的处理器,那就请你等待Haswell的到来,如果你只是希望打造一款性能强劲的游戏设备,并计划配备优秀的独立显卡,那么犯不着浪费更多的时间,因为当前的Ivy Bridge CPU已经满足了所有的要求。
需要补充的是在2013年中可能还有会两款产品大放异彩,一是我们熟知的ARM,另外就是我国自行开发的"龙芯"处理器。
借助微软Windows RT系统的东风,ARM处理器可能会在2013年中再创辉煌,其领域可能不会再仅限于手机以及平板,在其它领域中也可能会大放异彩。
来自中国的"龙芯"处理器得益于MIPS指令集的CPU架构,龙芯较ARM更节能。目前"龙芯"已经掌握了32nm制造工艺,以支持向量运算的8核 3B-1500为例,其TDP仅为50W,以三分之一的TDP功耗值实现了与Core i7-3970X相等甚至更高的FP功率。
CPU ARM X86 MIPS Haswell 相关文章:
- 台积电满脸“苹果光”(05-06)
- 智能手机陷入“千机一面”怪圈(06-08)
- CPU/APU:一场无声的反垄断技术较量(06-21)
- 移动设备纷纷采用多核CPU遭质疑:性能过剩(01-12)
- 系统级芯片SoC真的能取代传统CPU?(04-26)
- 国产CPU:放手一搏正当时(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