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诺基亚:愿助中国4G走好向精品的最后一步

诺基亚:愿助中国4G走好向精品的最后一步

时间:01-23 来源:http://www.c114.net 点击:

近20年来,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和产业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2G时代的追随者到如今4G时代领跑者,诺基亚陪伴着中国运营商一路走来,共同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1995年,诺基亚支持北京移动打通了中国第一个GSM电话,移动通信从模拟走向数字化;1999年,诺基亚率先在中国推出首款WAP手机诺基亚7110,播下移动互联网的种子;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诺基亚支持中国移动与台湾交通大学实现了全球首次跨台湾海峡TD-LTE视频通话,让全世界真正感受到TD-LTE"能行"……现在又一个重要时刻来临了,那就是打造4G精品网络,全面实现中国4G的规模化商用。

又一个重要时刻来临

2014年是中国4G的商用元年,强调网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2015年的重点将是打造4G精品网络,在做好"广覆盖"的同时,更加注重"深覆盖",使4G网络尽可能多地吸收网络中的流量,刺激流量的快速增长,并且要注重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移动宽带体验。

据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年底中国移动预计完成70万个基站的建设工程,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泛的4G网络。这是中国移动与诺基亚等业界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诺基亚通信大中华区副总裁于晓晗与诺基亚一起参与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网络从2G到4G的建设和发展,对于4G 网络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他更是深有感触。他介绍说,2014年诺基亚的4G成功部署案例覆盖中国18个省市(包括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在29个接受网络评估的省会城市中,诺基亚在福州的网络部署获得了最高质量评级(包括所有厂商),同时在中国移动实施的大规模TD-LTE CP1 部署中,诺基亚在福建的部署速度也排名第一。

中国移动近日发布2014年12月运营数据,其4G用户已达到9006.4万户,按当前速度推算,2015年1月有望突破1亿万户。中国移动预计2015年4G用户数将达到2.5亿。用户数的快速增加意味着,4G数据量将激增,当前4G网络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打造4G精品网络刻不容缓。

中国距4G精品网络仅有一步之遥,而这"一小步"代表着中国市场全面实现4G规模化商用发展的"一大步"。迈好这一步并不容易!诺基亚认为,2015年打造4G精品网络主要有三大课题:4G深度覆盖、精细化运营与大数据、提升用户体验,而网络稳固、融合与提升则是4G网络精品化的三大关键词。

网络稳固的两大基石,一是主动运维:在多层网络的架构下,及时侦测出异常波动,快速定位和消除故障点;二是面向用户的运维:梳理用户和业务变化的模型,实现以用户为导向的资源事前部署。

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多层网络一体化发展的融合;所有业务向数据承载方式迁移的融合;网络运营各专业手段的融合。

提升则包括运维效率的提升、4G业务性能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

深度覆盖有的放矢

通过显示器上的3D地图,运营商能够实时了解哪些地区的4G网络需要进一步扩容或补盲,甚至知道具体某一栋大楼的某一楼层的某些区域4G网络的业务压力较大--这不是科幻片里的片段,而是诺基亚的精准3D定位服务呈现的实实在在的功能。

运营商在进行4G网络的深度覆盖时,不能漫无目标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各场景的不同需求,对热点区域进行重点覆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合理分配,从而快速实现深度覆盖。

深度覆盖和用户感知不佳的场景通常集中在园区(校园、工业园区)、大型场馆、步行街道和楼宇(写字楼、居民楼),包含室外室内的不同区域场景。而传统的用户感知甄别方法是基于点、线、面的,无法支撑楼内楼外和建筑物不同层高的测量定位。

不同于业内常用的二维栅格地理定位,诺基亚的三维地理定位方案,增加了垂直纬度的业务定位,不但能够把业务分布、网络性能定位到楼宇室内,而且精度提高到垂直12米、水平50米的先进水平。这就好像为4G网络做"核磁共振"一样。具体应用包括3D业务热点定位、3D网络性能诊断和支持自动优化等。

于晓晗表示,4G的深度覆盖需要满足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是多种产品与技术的组合应用。针对这一特点诺基亚推出了多形态的基站产品。例如,用于室外补热补盲的室外微站/微RRU,是业内一体化集成度最高的小基站,最大支持400个激活用户,通过软件升级即可支持双载波和载波聚合;而用于室内外深度覆盖的宏微结合立体覆盖方案,采用双通道F/D /E频段RRU,运用eICIC、 DL CoMP等先进的干扰消除算法;用于小规模区域室内深度覆盖的室内一体化小站,最大支持400个激活用户,Flexi Zone能大大降低网络优化难度。此外,诺基亚还推出了一系列软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