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5G:突破时间空间,驱动未来数字世界

5G:突破时间空间,驱动未来数字世界

时间:11-2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

在当今的通信产业界,已经将进入5G的时间锁定在了2020年。5G不仅仅是移动宽带的演进,而且会对整个通信产业带来革命性地影响,并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到数字化时代。
  

不一样的5G时代
5G不仅仅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也将是未来数字世界的基本架构。在5G时代,单用户速率有望达到10Gbps,连接数达到1000亿,最低的时延将达到1毫秒。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2014年全球移动宽带论坛(Global MBB Forum2014)上,华为和全球各地电信运营商、管制机构和高校等研究机构共同分享5G的研究成果、技术趋势和发展战略。
  

移动连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发生改变,传统行业也产生新的运作模式,移动办公、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等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移动万物互联,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也必将是移动宽带的下一步发展趋势。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首席营销官杨超斌坦言,对于5G现在行业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确实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或者统一的建议、统一的标准,因此在本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邀请了全球300多个运营商及100多个未来潜在的5G应用客户,比如说汽车行业的,包括物联网的其他行业的一些合作伙伴,通过跨界的讨论,共同探讨5G未来应该做成什么样子?
  

"5G不单单是现在整个移动网络的升级,它将是整个未来数字社会的驱动者,5G的应用必将会从现在人与人的通信拓展到人与物、过程、内容的通信,5G将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现在行业里提到的比较热门的应用包括汽车自动驾驶、远程手术、远程医疗监控等。此外,5G技术还将广泛应用于农业、水利、制造行业、工业等领域,因此我们认为5G是未来整个数字社会的驱动者。"杨超斌在描绘5G时指出。

  

我们可以从三个纬度来说明一下未来5G网络要具备的几个特征。

第一,5G的网络连接将要达到1000亿,这意味每个机站能够同时连接的用户数跨度有可能非常大,可能每个机站只要连个十几、20个甚至100个用户就够了,但是在连接高密度的区域,每个机站连接数量有可能会到100万个,因此这就给5G网络设计带来挑战。
  

第二,随着大家对通信诉求的持续提升,大家在2G的时候可以享受几百K的服务,3G能够达到几十兆,4G的时候能够享受几百兆的服务,我们希望在5G时代能够提供10G的峰值速率,这样大家看视频,可以玩一些虚拟现实的游戏,可以把一些个人的数据在云上的服务成为了可能,从这里来看,5G的峰值速率必须达到10Gbps。
  

第三,时延的诉求。在这些应用场景中,汽车自动驾驶无疑非常吸引人。在实现汽车自动驾驶方面,网络的时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部汽车的车速达到每小时120公里,那么在1毫秒里能够移动的距离差不多是3厘米多。一般情况下,在3G网络中,时延约为100毫秒,4G网络的时延为20到30毫秒,而5G网络的时延可缩短到1个毫秒,足以支撑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杨超斌继而指出:"从未来的应用看,5G网络必须具备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特征,目前的2G、3G、4G网络实际只能满足以上业务诉求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认为5G是未来社会的驱动者,而不单单是4G网络升级的原因。" 

全球有望统一5G标准

5G的频率是目前尚未确定的因素之一。杨超斌表示,从近三年华为在全球移动基站的数量来看,全球移动网络每年都以60%的速度在增长。这也意味着移动通信网络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考虑到5G更广的应用范围以及更大的容量和带宽,并且作为视频等数字内容分发主渠道的地位,华为希望未来管制机构能够给5G划分更多频谱资源。
  

在技术上,华为认为,6GHz以下频段仍然是5G主要的频段。杨超斌说:"采用6G以下的频段,运营商可以用比较少的机站完成比较好的覆盖,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使终端消费者受益。而在某些容量特别密集的区域,则应分配一些高端的频谱作为6GHz以下核心频谱的补充。在需要密集大容量覆盖的地方,密集连接的热点区域,可使用40GHz左右的高端频谱进行覆盖。5G也应具备融合所用可用频率的能力。"
  

技术标准是一切移动通信技术部署的前提条件,目前,5G的标准化进程尚未启动。杨超斌在回顾了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历程后表示,5G一定要实现全球技术标准的统一。
  

"移动通信从1G到4G的发展,逐步形成了LTE统一标准的格局,这对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但解决了消费者的全球漫游问题,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使终端成本大幅度降低。5G时代,全球统一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