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网多能” 专网升级面临频谱危机
近两年,随着专网的数据通信需求不断增加,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大数据、实时传输等切实需求的出现,推动专网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专网的升级改造之路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公网市场上,3G大规模应用,LTE预备商用,公网通信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大部分专网通信系统仍停留在语音业务时代,发展相对缓慢。
但是,近两年,随着专网的数据通信需求不断增加,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大数据、实时传输等切实需求的出现,专网进入快速发展期。
技术多元,产品种类繁多
在公网市场,至今未出现某一种技术一统天下的情况。3G时代,TD-SCDMA、WCDMA、CDMA2000三足鼎立;而将来的4G时代,也存在着TDD-LTE、FDD-LTE两种制式。相较于公网,专网市场更是一个小受众的市场,其必然导致了所采用技术的多种多样。同时,专网用户会为自身需求进行专属的应用定制,例如,有的用户只需要某一种通信手段不需要所有的通信方式。这就造成了有些采用同一种技术的终端,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终端可能大相径庭。
因此,业界正在使用的专网技术很多。例如窄带集群技术、GSM、TD-SCDMA、WiMAX、McWiLL等等;终端型号更是多种多样,而且有些不同厂商的终端不能通用,只能采用同一厂家提供的终端。
百家争鸣造成的结果是:部分专网用户在选择采用哪种技术,哪些厂家的产品时十分盲目,甚至可能是碰到哪种技术就用哪种技术,并没有根据自身目前以及未来需求进行技术的选择。而当其要进行升级改造时,原来的设备就可能被废弃掉。但专网用户建网是以自身需求为建设需要的,建设的成本也全由自己承担,不能同公网一样利用网络进行盈利。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其升级必然会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需要再次投入大量成本,这对于专网用户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就造成了专网的升级改造远远没有公网进行的迅速、彻底,从而专网所采用的技术大多数远远落后于公网,而且种类繁多。
数据传输渐成主流
单从每个用户的角度看,专网用户与公网用户在需求上、具体应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公网通信满足公众日常通信的需求,其有着频谱的利用率高、应用丰富、重用户体验等特点。而专网通信更多的则是满足政府、企业等用户对于安全、稳定、可靠等的需求。
公网通信的便利体验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在公网上,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收发邮件、视频通话、查阅资料等活动。当人们使用专网时,往往会把自己在公网上养成的习惯下意识地带入。就目前而言,专网通信还无法做到同公网一样的便捷。其中,有专网自身相对封闭、对安全性要求高等原因。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现行的专网技术远远落后于公网技术的应用。专网通信就需要迎合人们业已改变的办公习惯进行及时的变化。
对于用户需求的变化,业界早已经注意到,并在产品形态上做出改变。鼎桥公司专家表示,行业无线集群通信的未来趋势是一网多能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这里的多能不仅仅是指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更重要的是多业务、多系统的融合。同时,由于行业的应用特点或要求,对专网系统的在可靠性、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为此,鼎桥公司基于TD-LTE研发了witen技术,可满足专网通信需求。
专网升级面临频谱危机
无线宽带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用户升级的首选技术。但做起来并非易事。
首先,必须面对频谱资源紧张的局面。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不可能毫无节制的进行利用。目前,在我国频谱资源大部分已经划分给了公网,而且为了应对公网通信新技术在将来的应用,还要为其预留出大量的频谱。同时,还要为一些特殊情况、应对突发事件等预留出所需的频谱资源。这就导致留给专网的频率资源显得十分紧张。
其次,专网用户与公网用户相比,分布分散、需求差异大。而这恰恰致使对于专网频谱划分时的零散性,并不会像公网一样在某一频段内划分出一段完整的频谱进行应用。这种频谱划分方式在窄带通信时期还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但在专网通信进入大数据宽带传输时期就显得有些不能胜任了。在窄带通信时期,大约给每个用户分几十K或者几百K的频谱就能够满足其日常的通信需求。而在宽带时期,随着数据不断增多、应用增加,其对频谱的需求就不会不断增加,在建设初期可能就有几十兆的需求。例如目前正在建设的北京市政务物联网,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就在1.4G频段上分给了其20M的频谱。
当大量的专网用户都有了进行宽带通信的需求的时候,这种零散的分配给每个用户一段频谱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没有那么多的频率资源可供划分。
频谱
- 爱立信推出全球首款手机商用LTE平台(03-03)
- 新款USB Audio MCU(Holtek)(04-12)
- Wavest发表多模4G宽带芯片组(04-21)
- Xilinx新型LogiCORE Turbo编解码器满足LTE无线系统性能要求(05-02)
- 国产3G推出首款HSDPA上网卡 下载速率1.1Mbps(05-05)
- 北电与T-Mobile合成LTE技术移动性测试(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