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塔到“口袋”的移动基站革命
无线电接口)协议接口与BBU的拉远互联,可实现近天线部署,为"少局所"的零机房建网提供技术保证。同时有效提升了蜂窝网络的覆盖能力,可用更少的站点数目实现同等的覆盖范围;或者在相同的覆盖半径下,获得更多功率储备而使网络容量得到有效提升。在BBU侧,在扁平化驱动下,RNC和BSC网元功能分离,部分功能上移到EPC(演进分组核心网),部分功能下移到BBU设备内。为了降低蜂窝小区边缘的强干扰低吞吐量问题及平均吞吐量均衡,可引入CoMP协同处理技术来解决;从一个个独立的基站演进为基站簇,形成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强的协网处理能力。在内容本地化、流量就近处理等驱动下,部分核心网功能可进一步移到基站侧,为支撑这些变化,BBU侧集成与基带池化的功能进一步增加,BBU的容量和部署物理位置也在提升,朝着无线接入网络架构的"大容量、少局所"方向迈进。
2010年4月,中国移动为了适应未来多频、多制式重叠融合型网络运行,进-步降低TCO、CAPEX、OPEX和推进节能减排,联手设备厂商提出了C-RAN架构。其C包含多重含义:清净节能(C1ean)、集中化(Centralized)、协同化(Collaboraed)及云化(Clouded)等。C-RAN架构优先完成了基站到基站簇的集中演进,完成多站点间基带资源和互为容灾备份。未来通过基带单元的升级,进-步提升基站簇中站点间的协同性,并通过大容量的BBU间的互联互通来实现基站簇间的协同性。BBU架构可用通用IT平台来构建,借助云计算处理,实现设备的虚拟化和超强调度能力,进而可实现电信业与IT业的深度融合。
于是,C-RAN可实现借助SDR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与通用处理器平台(GPP)及射频组件,程控化有效实施软硬件系统定义的架构扩展升级与演进发展,及多频、多制式重叠联合运行,基于实时云架构、可实施"实时云计算基带池",借助云计算的各种模式,紧密结合现实要求目标,借助虚拟计算手段,实现泛在的、快速有效与无所不在及无所不能商按需型支持撑服务。因此,推广C-RAN架构尤为必要。
C-RAN架构通过BBU资源池下挂基站站点的零机房建设和配套资源收敛,给运营商网络建设带来极大限度的节流。据运营商的实际部署案例,在考虑到已布署光缆管道资源、只需少量新建管道和部署光缆的基础上,采用C-RAN架构跟当前广泛应用的分布式共站址方式相比,可以有效节省接入网的CAPEX达20%左右、OPEX达63%,10年的TCO可节省40%左右,有效减少1/3的工程建设周期。而且,结合网络融合与面向未来等根本特征,有效推行C-RAN架构可以满足运营商5~10年的接入网络建设需求,并有利于长远规划的更新换代。C-RAN在节能上更为有效,可在分布式共站址方式上进一步节省67%,比传统宏基站方式更是节省80%以上的能耗。所以,这种创新与标准化的网络架构值得整个电信运营业推广应用。
"云"基站横空出世更加智慧
IT技术正在加快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云"作为-种新兴的、革命性的IT技术,与传统的通信基站融合在-起而产生的云基站(在基站的基带部分引入云计算构架,实现无线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动态分配),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络利用率,3G时代尤为如此。
云基站的优势显而易见,它可按需、易扩展分配资源和服务,减少网络拥塞。在移动网络中,无线话务负荷分布不均极大地影响了基站的利用效率:在城市,由于人口众多以及人们生活轨迹的趋同,导致了"潮汐效应"的产生,在工作时间人们在CBD区域大量聚集,下班又向居民区大量迁徙,这引发了移动通信系统中话务量的流动,并使得热点区域在特定时间突发大量话务,导致网络拥塞;随着3G数据业务流量的上升,由数据业务流量激增合并"潮汐效应"产生的网络拥塞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按照最大话务量负荷来设计和建设网络,无疑将造成空闲时间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采用云计算技术就能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服务,云基站能根据业务需求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动态调配,有效应对"潮汐效应"。
云基站还能有效降低3G网络的建设成本。在云基站的架构下,基站射频单元RRU和基带单元BBU是完全分离的,并将基带单元和其他的传输产品集中到中心机房去,能大大减少机房的数量,并可实现0机房。这为运营商能节省大量的机房空调和配套设备的能耗,又能有效解决3G站址匮乏问题。以先进"云"计术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是必然趋势。
袖珍基站超小体积尤其理想
手机的不断增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基站将占据更多制高点,如山头、房顶之类,但天线铁塔林立会大煞风景;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在城区部署基站的难度与日俱增。于是,
- GPON移动基站回程应用市场广阔(05-29)
- 移动回传的融合之路(04-22)
- 紧跟C-RAN前进步伐,打造大唐移动独特技术方案(04-04)
- C-RAN新一代无线接入网架构(08-09)
-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助力无线接入网绿色演进(10-01)
- 核心网络演进趋势探讨(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