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4G破局圈地造血

4G破局圈地造血

时间:01-22 来源:3721RD 点击:

资深IT评论员刘兴亮也认为TD手机终端有可能成为移动发展4G的障碍。"移动光靠自己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手机终端障碍问题的,因为毕竟移动不是手机生产厂商,也要依靠和手机生产巨头的合作,而手机厂商更钟情于生产应用最广泛的手机,比如全球范围内都可以使用的手机,只能在一个国家使用的手机,这些手机巨头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在解决手机终端的问题上,移动面临的问题很棘手。"

芯片是另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对TD-LTE的前景预期不乐观,很多芯片厂商还持观望态度,即使是那些投入力量进行研发的厂商,生产的芯片在功能和性能上还有较大差距,这都是后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移动突围

中国移动是TD-LTE的主要推手。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现有的2G和3G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因此,在3G千亿投资尚未完全回报之时,中移动却开始高调布局"准4G"商用网。

中国移动希望通过TD-LTE的建设摆脱其在3G上的困境。因为只有成功升级到4G,TD网络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中国移动还希望通过树立自己的4G标准,进军国外市场。王建宙在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表示,目前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适合时机。他说,由于中国移动的规模目前已经相当大,且资金充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中国移动集团未来会继续加强国际化。在最近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王建宙公开表示,中国移动寻求在未来十年里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以与德国电信和瑞典TeliaSonera公司进行竞争。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TD-LTE 的国际化提出质疑,"正如当年的TD一样,TD-LTE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谈何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如果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不对此有明确表态,甚至提出明确需求,怎么能让产业链消除疑虑?"因此,中国市场上的TD-LTE建设将成为世界是否认可TD-LTE的重要参考,中国移动必须尽快在国内的TD-LTE的建设上取得突破。

针对TD-LTE面临的种种困境,中国移动一直在努力突围。在TD-LTE的兼容性上,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将研发兼容FDD-LTE的4G手机(FDD-LTE是欧美运营商比较青睐的4G演进标准)。在4G终端上,中国移动将会自行引导研发TD-LTE制式发展,并会研发兼容欧洲4G手机,王建宙说目前欧洲、北美、非洲都有不少营运商均表示愿意合作。据悉中国移动目前正在和沃达丰合作开发FDD-LTE与TDD-LTE兼容的手机。

终端上,中国移动还在争取苹果的支持。在近期举办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王建宙称:"苹果公司已经明确表示它们将支持TD-LTE。"而苹果如果推出4G版的iPhone手机,在中国市场上,无疑与中国移动合作是最佳的方式。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虽然也已经在参与TD-LTE的测试,但是它们在4G上更多的是观望,尚无多少实质性的举措。

对于由3G升级到4G所牵涉到的成本问题,王建宙也认为:"之所以中国移动看好TD-LTE,就是因为LTE可以保证最大的融合性,可以最大地发挥3G时代已有投入。"也就是说,TD-LTE的建设并不会像TD-WCDMA网络那样耗费巨大的成本,中国移动有能力承受,而且国家也会支持。现在最重要的是在相关的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芯片技术方面。

中国移动正在联合各大芯片厂商加紧TD-LTE芯片的研发。已经有厂商推出了TD-LTE芯片,去年6月份,大唐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陈山枝对媒体证实,大唐电信发布全球首款面向4G的TD-LTE/TD-SCDMA双模芯片,该芯片可以用于手机和数据卡等终端。广晟微电子也已经成功研发出符合3GPP Release 8标准的TD-LTE射频收发芯片,其研发的TD-LTE终端射频芯片支持TD-SCDMA和TD-LTE/MIMO双模工作模式,支持4频段TD-SCDMA工作模式,同时还支持双频段下的TD-LTE和MIMO工作模式。

在4G牌照上,中国移动也未雨绸缪。据国外媒体报道,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正考虑在比利时购买一个4G无线牌照。众所周之,国内在3G牌照发放上一拖再拖,如果同样的局面出现在4G上,显然是中国移动所无法承受的。中国移动显然希望通过购买国外牌照,推动TD-LTE产业链的发展,也为国内尽快发放4G牌照做下铺垫。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获得了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商的支持,甚至国外厂商也不再继续观望,而是果断加入了TD-LTE的行列。据中移动介绍,包括大唐、中兴、华为、诺西、阿朗、爱立信等企业在内的国内外主流系统厂家,以及大唐、联芯、展讯、STE(t3g)、创毅视讯、华为海思等在内的终端芯片企业都会参与TD-LTE规模试验。TD-LTE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主体的支持。

相信在2011年底,回望TD-LTE的发展,将会看到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