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中国电信推广上海城域网建设模式

中国电信推广上海城域网建设模式

时间:09-08 来源:通信产业报 点击:

近日,记者在独家采访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时获悉,为了应对日益临近的三网融合脚步,中国电信加紧了IPTV城域承载网的建设,之前在IPTV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上海电信城域网建设模式获得了中国电信高层的认可,并已经在东部地区进行推广。

上海电信从2006年开始建设城域网第二平面,用来承载高ARPU值的关键业务,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上海地区的IPTV用户超过了百万户,这与上海电信城域网的特殊架构是密切相关的。"韦乐平表示,"上海电信引入了城域网二平面,这对发展IPTV等新型转型业务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这样全新第二平台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有这个规模。"

上海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不同业务使用不同技术,建设不同的承载平面,除了目前承载公众互联网接入的163网络外,还建设了针对IPTV、NGN、政企客户等业务的承载平面。而韦乐平提到的"第二平面",就是用来承载以上业务的城域网的总称。"建设多个承载平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即避免了业务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保证重要用户的应用感知,又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不久前刚刚中标了上海电信运营级以太网(以下简称CE)升级项目的H3C运营商技术部部长孙晖向记者表示。

PTN受到质疑

每个层面的不同技术实现方式使得目前城域网呈现出多种技术共存、混合互补的状态。 "对于分组化承载网络,可选择的技术包括 IP/MPLS、基于SDH的MSTP以及以太网。MPLS技术相对成本比较高,运维的费用比较高,目前比较适合使用在汇聚层,包括核心层。汇聚层以下,在接入层,是不大适合的。而MSTP方式,并不能称之为分组内核的解决方案。"孙晖指出。

为了解决MSTP传输分组数据的问题,业内提出了PTN技术。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同时秉承光传输的高可靠性、可管理性等传统优势。通过2009年底的集采,目前PTN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移动3G回传业务。

但是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业内却对PTN提出了不同的声音。韦乐平向记者表示:"经过测算我们发现,政企客户业务与无线基站共站址的概率只有20%。我们认为,概率只有达到80%以上,才可以让PTN同时承载这两种业务。而且现在的PTN技术标准还不成熟,需要增加三层的技术才能承载政企客户业务。因此,我个人并不看好未来PTN的发展。"

孙晖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PTN不能包打天下,尽管能够很好的支持TDM业务,但是对政企客户的支撑不够友好。"

韦乐平告诉记者,中国电信正在寻找一种新的承载网技术,可以作为基站回传、政企客户接入、IPTV等业务的综合承载网。据一位接近中国电信的设备商人士介绍,中国电信将正在研究的这一技术命名为IAN(综合接入节点设备),它结合了MPLS-TP(PTN的主要技术标准)和IP/MPLS的功能,即保持了数据设备的灵活、开放特性,又继承了PTN的端到端业务配置、管理、监控,并具备时钟/时间解决方案。但该人士同时指出,该技术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其综合承载的能力如何还不是很清晰。

大客户成争夺交点

既然综合承载还为时尚早,那么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城域网流量压力和业务能力瓶颈,以及三网融合和政企客户接入市场的激烈竞争,运营商就必须尽快找到一种快速、低成本、高质量的建网方式。相对目前正在试点中的IPTV业务,政企客户接入业务已经成为运营商名副其实的"现金牛"。因此,如何尽快改善政企客户在城域网层面的接入瓶颈,就成为运营商的首要问题。

目前中国电信约有1700万家政企客户,其接入方式包含了ADSL、LAN、光纤,以及各种专线。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增加,企业互联的需求十分明确地向高带宽、多业务、灵活扩展和低IT成本转移,这给运营商传统的专线提供模式(基于MSTP,ATM等)带来巨大挑战。

孙晖在与政企用户交流后发现,传统企业互联专线基于电路交换平台,不支持带宽复用,利用率低;不支持流量突发能力,灵活性差;带宽持续升级困难,价格高昂;在中高速率的环境下支持能力弱,已经不适合运营商继续发展政企客户的需要。"我们接触过的政府机构和中小金融行业客户对于接入带宽的需求动辄就是百兆,甚至上千兆,传统的专线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孙晖说。

因此,运营商将目光投向了CE技术。

"CE继承了以太网简单、易用、成本低廉、兼容性好的优势,并针对运营商的需求,增加一些新的特性,包括高可靠性,完善的OAM功能,端到端的QoS功能,正成为业界主流的专线提供技术。"孙晖说。

据介绍,2006年上海电信就已经建设了一张CE网络,并将其企业互联专线业务逐步向CE上迁移。为跨国企业、金融、电子制造等企业累计开通3000多条高性价比以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