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广电系应对三网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广电系应对三网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07-27 来源:人民网 点击:

现代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特别是IP技术的发展,使得在IP网上实现语音(电话)、视频(有线电视)、数据(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在技术上已经可行;2010年初国务院拟定的三网融合时间表,使之在政策上也进入可操作阶段。在这场主要由电信系主导推动的三网融合中,对广电而言挑战大于机遇,广电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历史性地失去CATV运营垄断地位,作为广电系绝对主产业的有线电视业务必然受到IPTV的冲击而分流;而目前广电系收入结构中有线电视业务收视费是主要部分,还存在尚无支撑性的新业务收入来源、缺乏资金和市场经验、体制问题等等。

此外,现在广电运营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CATV收费、建设、维护上,而对三网融合时代核心技术(IP技术)投入的精力和重视程度与其重要性不成比例,掌握IP技术的人才储备也严重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广电系在三网融合后的状况可想而知。

因此,广电人必须从现在起,以三网融合的运营标准来要求自己,以三网融合的核心技术平台--IP网络及其承载业务发展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在三网融合全面启动前,从技术、人才、营销、机制、收入结构等各方面战略转型,那么,广电才有可能在失去现有垄断地位、在电信系运营商的极大冲击下生存下来。

电信系运营商已做好三网融合准备

1.电信运营商已经完成以宽带业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转型

移动电话的迅猛发展对固话造成了致命性的冲击,造成固话数量的持续性下跌。固网运营商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千方百计延缓固话用户的流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把宽带互联网业务放到战略发展方向的高度,每年把投资的50%以上放到发展宽带业务上,实现战略转型。经过多年的培育,宽带上网业务已经成熟,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2009年固网运营商宽带业务收入占到了其总收入的30%以上,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可替代。目前其宽带业务主要收入来自包月接入费,今后在此基础上(约1亿户)开展VoIP、IPTV、游戏、广告、商务等综合信息服务后,将不但能有效弥补固话用户加速流失带来的收入下滑,而且能借助全业务运营的捆绑营销,实现对中国移动进行有效的竞争。因此,今年运营商宣称战略转型工作目标初步实现。下表为中国电信年报数据。

2.电信运营商IPTV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对有线电视而言具备了实质性的替代可能

政策方面。今年初国务院公布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政策放开只是个时间问题。

网络支撑。工信部联合6部委发出《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105号文),其中明确到2011年全国范围内电信光纤宽带的入户底线为:城市8Mbps、农村2Mbps。而中国电信更是表示,2010年底要使国内70%的城市宽带用户的接入速率提高到12Mbps。电信宽带提速计划出炉,并将目标瞄准了高清视频业务。

用户数量。目前全国运营商的有线宽带用户数量已达1亿,远超过广电不足7000万的数字电视用户数。在此用户基数上发展IPTV周期仅一二年,IPTV机顶盒的价格也非常低廉。

用户习惯。现在的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依赖度更高。

节目效果。政策放开后,节目源也不是问题。看看CNTV的效果就知道了。

资金和营销。这是经过多年市场化锤炼的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3.三网融合的进展

电信运营商为迎接三网融合,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并已紧锣密鼓地实施:

(1)2010年1月13日,国家首次对三网融合提出时间表,第一步是从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第二步是从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

(2)4月2日,工信部、广电总局提交的三网融合第一稿方案被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小组以"缺乏可实施性"的理由退回。

(3)在电信的2010年底要使国内70%的城市宽带用户的接入速率提高到12Mbps的提速计划出炉,并将目标瞄准了高清视频业务后,广电总局下文(41号文)宣布叫停除上海、江苏等2省12市外其他地区的IPTV业务,此后又要求对新兴的互联网电视内容实现"双牌照"(内容牌照+内容集成牌照)监管。

(4)在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问题上,双方的博弈焦点也从此前的试点范围等集中到宽带业务上,而作为对广电清查IPTV的回应,电信提出了更为激进的带宽升级计划。试点方案第二稿显示,到2012年,试点地区有线电视接入网入户实现广播下行带宽超过2Gbps、窄播下行带宽超过1Gbps、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Mbps;电信宽带接入具备1Gbps下行、100Mbps入户能力。而在4月2日双方交出的第一稿中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