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结缘数据仓库 中国邮政信息化之路

结缘数据仓库 中国邮政信息化之路

时间:10-11 来源:与非网 点击:
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邮政 ,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绿衣使者忙碌的身影以及书信、邮件传递的简单业务,很少有人能把邮政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联系起来。随着企业发展,中国邮政业务种类不断翻新,既有业务量巨大的报刊订阅和投递业务,也有成本高、旨在替政府实现"普遍服务"的信函投递业务,既有竞争激烈的储蓄和汇兑业务,也有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的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商务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需要便捷、高效、信息化的邮政服务,而传统邮政无论在服务形式、服务方法、服务细节等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邮政的金融类、速递物流类和邮务类业三大板块业务都面临着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中国邮政自身发展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才能逐步拓宽邮政现代化发展之路。而在中国邮政信息化的道路上,商函业务和邮政速递业务更加迫切利用现代化手段,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市场地位。

名址信息系统,撑起中国邮政商函业务的奠基石

邮政商函竞争激烈,高效名址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21世纪初,中国邮政商函业务已突破了手工作坊的经营方式,有了大型的信封打印、封装等设备,但在名址信息系统方面依旧处于不断探索、分散建设的状况。另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小型的竞争者,尽管设备简陋,但名址信息系统几乎和中国邮政齐步。他们以手工方式从各个渠道收集名址、以小型打印机进行商函制作,以更灵活的方式和中国邮政进行竞争。中国邮政在商函业务上所面临的机遇和竞争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实用、高效的商函名址信息系统。

鉴于上海证交所的成功案例,以及与Teradata的不断交流、中国邮政最终确定选用Teradata的解决方案,并从各地抽调业务、技术骨干和Teradata及Teradata的合作伙伴一起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论证,最终形成一套针对中国邮政全国名址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Teradata解决方案--业务和数据仓库两系统融合发力

全国邮政名址信息系统中Teradata的解决方案,充分融合了传统意义上业务系统和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仓库系统的特点,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建设分布式的业务交易系统,在保证传统业务系统增删改的效率的同时,也利用数据仓库技术为商函业务提供了复杂高效查询。

该项目Teradata产品包括:在全国中心采用一个 4980 MPP服务器阶段,配置 6841磁盘阵列,选用Teradata数据库管理系统和ETL Automation数据加载管理软件,为将来的扩展打下基础。在下属的7个物理中心,分别部署一台 4480 SMP服务器和6284磁盘阵列选用的Teradata数据库管理系统和ETL Automation数据加载管理软件,以节约投资,并满足目前的商函需求。

Teradata的解决方案中,首先建设了一个全国的基础地址库,作为标准地址信息。这些标准地址将把邮政地址拆分上最小的段,存放在数据库中,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名址数据的冗余。如上图所示,在日常使用中使基础地址和名址的维护,与查询和商函制作相分离,充分利用了Teradata查询性能,既保证了能够对标准地址库的及时更新,也满足了商函制作对数据库进行复杂查询的效率要求。

完善名址系统是关键,三大阶段建设显成效

全国邮政名址信息系统分期进行建设,项目第一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以完成系统的基础实施和基本信息库为目标:

1. 2004年10月31日,完成全国中心和上海中心两个物理中心的建设,并完成北京、天津两个虚拟省中心的建设,即完成1+3(一个全国中心,加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省中心);
2. 2004年12月31日,完成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六个物理省中心及其所属虚拟地市的建设;
3. 2005年1月31日,完成其它十个左右虚拟省中心和若干虚拟地市中心的建设。

随着二期精品库的建立,新的数据源的进入,2007年7月进行了全国中心数据仓库的扩容。

通过逐步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基础地址库,为商函业务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平台,从而促进该业务在全国范围的开展。由于有了统一平台,也使跨地区的商函业务成为可能,查询的灵活程度将大大提高,也避免了以往在进行商函制作时由于无法查重,大量的给同一个自然人发送多封商业信函的现象,减少了由此造成的浪费。此外,名址信息库使中国邮政保证了数据库中数据的新鲜程度。这一容纳了全国最新的基础地址信息的系统,还可以为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的机构提供地址拆分服务,帮助这些机构按地域进行业务、客户等方面的分析。

2004年10月中国邮政名址信息系统第一阶段工作顺利完成,为了促进商函业务的发展而建设的一个信息化平台。中国邮政给予该系统充分的肯定,认为该系统能够在短时间里完成建设,虽然以后还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已经超过了最初的想象,并同时对系统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