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固网改造推动NGN前行 一系列技术草案出台

固网改造推动NGN前行 一系列技术草案出台

时间:04-29 来源:通信世界(唐钰) 点击:

目前,软交换技术和标准已逐步走向完善,各大运营商的NGN|0">NGN部署均以软交换为主;IMS|0">IMS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设备也在逐步成熟,一些运营商制定了IMS发展计划,但目前仍处于小范围试验阶段。在欧美,一些运营商开始考虑在NGN中采用IMS作为核心网技术之一,以摆脱对IP/MPLS的过度依赖;下一代高速接入网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光纤接入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大规模部署阶段,21CN、BcN等著名的下一代网络进展顺利。此外,NGN的定义在逐步清晰,一系列NGN的主体技术草案出台,基本上对下一代网络有了总体的框架性要求。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指出,国内对NGN发展的战略、策略、技术都有很多的课题在研究。

软交换和IMS成为FMC的动力

NGN的内容很广泛,软交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软交换对没有经营过电话业务的新兴运营商来说,有它的市场存在,因为其比传统网络灵活,而且可以跨网建设,能够比较灵活的提供增值业务。软交换技术在向大客户提供广域CENTREX、即时通信、智能选路、统一信息、用户自动管理等综合业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成为发展和保留大客户的有力手段,是固网运营商积极推广的应用。

虽然IMS和软交换目前不可同日而语,软交换可以做SIP、也可以做宽带多媒体,无论从业务的能力还是提供业务种类上IMS都不太成熟,但是IMS在全球标准化方面比软交换进展更快。固定软交换不能实现移动业务,所以IMS对移动漫游和移动业务发挥着极强的能力,目前IMS不能提供现在PSTN的所有业务,就FMC而言,它是多层次的融合,软交换和IMS均有适合自身的位置,他们为推动FMC正做出积极的贡献。

业务驱动使NGN与3G|0">3G融合

NGN可提供语音、视频、数据等各种综合业务,这是与传统PSTN平台相比的最大特点。如果想要发挥NGN的长处,就要发挥其在新业务开发应用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语音增值业务及视频等新业务。对固定运营商而言,需要将PSTN业务向NGN过渡,但同时要防止现有业务的大量分流。NGN业务应定位在与PSTN形成差异化业务的提供能力上,以便有选择地在存量用户中推广NGN业务,开辟新的业务及收入增长点。虽然目前的NGN网络仍然以提供窄带语音业务为主,增值业务也是围绕语音增值业务开展,但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多样的业务将会出现。运营商关心的问题除网络标准、网络可靠、成本低廉以外,与传统网络的融合和互补,新业务支持与老业务改造,都成为未来3G和NGI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NGN与3G的业务融合问题,相关电信专家介绍说,在3G里也有软交换的概念,R4已经是NGN的概念,到R5、R6就是IP网,这与下一代网络已接轨。对于具体的应用,取决于运营商的网络状况和运营情况。如果规模很大的话,在IP层次是通用的,其他的部分还是分开的,从技术上来讲应该是融合的。这个融合分业务的融合、网络的融合,可见,业务融合有朝一日会推动NGN与3G走向融合。

电信:NGN更好地承载了业务需求

目前,对NGN的关注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否能够提供宽带接入能力,特别是IPTV的宽带接入能力,接着是对接入带宽的管理能力,然后是SBC的功能,希望有一些安全的屏蔽功能,最后是在核心网络上关注的IP承载网服务质量的能力和安全性能力。

运营商非常关注的是IMS的成熟进展和业务能力,并且正在积极地进行有关IMS的实验工作。中国电信认为,在IMS下一代融合的业务需求和网络能力上,整个组网架构研究网络的组织是单域的、多域的以及网络的架构、编号、路由、计费、网管互通,包括和现有的软交换,特别是将来的移动网结合。在协议上,IMS的协议比较复杂,补充了很多新的网源能力,都要加以规范和规定。对于很多测试,因为也是多厂家的模式,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和评估测试,还要不断地了解性能。

中国电信在话音网上将停止电路交换的建设,逐步发展软交换网络,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地引入IMS。在数据库研究上,探索融合用户数据库,这是核心的控制层。在IP的承载层,提高现有IP网络差异化的承载能力,使得未来的IP网络能够做到用户识别、业务可以区分、质量可以控制,支持IPv6的可管理的IP承载网络。在传输的层面将适时地引入全光智能网络,做超常距离的WDM系统,使传输网络更加灵活有效、资源调度更加合理,将来既提供窄带的,又能提供宽带的宽窄带无缝的接入能力,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网通:从固网智能化改造迈向NGN

中国网通的固网智能化改造工作的原则是,要符合网络发展的趋势和企业转型的要求,尽量减少对现有网络的改造和影响,尽量保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