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IP网络的发展之道

IP网络的发展之道

时间:03-18 来源:中国联通网站 点击:

0、引言

  在数据通信中,有面向连接通信、无连接通信和无连接带确认通信3种通信模式。面向连接通信模式是指在进行通信前,通信双方需要先建立通信连接(如通过信令协议),代表性的通信技术是ATM。无连接通信模式是指通信双方直接进行通信,不需要建立连接的过程,代表性的通信技术是IP。第三种模式可归入无连接模式,在IEEE的LLC标准中有该模式的定义,主要用于实时短信息的可靠传输,如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对发出的控制指令进行快速而可靠的传输,没有时间来建立通信连接,采用该通信模式的通信协议有制造自动化协议(MAP)。

  在不少文章中,认为IP网络没有QoS和安全,不是电信级网络,原因归咎于采用了无连接通信模式,认为采用了面向连接的通信模式就可以解决IP网络的上述问题。

  其实,只要了解数据通信发展的历史,就知道在过去的20多年中,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基本上都被淘汰出局,如X.25、帧中继(FR)和ATM等,只剩下无连接的IP和以太网;同时不少有QoS保证的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也都被以太网这种被指责没有QoS保证的技术所击退,如token ring、token bus、FDDI、DQDB和ATM等,以太网不但完全占据了局域网,而且正在占据城域网并进入广域网。为什么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会是这样的?

1、数据网络的演进历程

  中国第一个数据网络是X.25网络,ChinaPAC,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X.25是主要的广域网技术。国外第一个电信数据网络也是X.25网络。它在第二层采用面向连接通信模式,即在相邻的两个通信设备间建立连接;在第三层采用虚电路,也是面向连接方式的,建立端到端的连接。当时的通信环境是线路质量较差、通信速率慢(kbit/s量级),而CPU处理能力相对较强。X.25协议属于重型通信协议,繁复的控制功能限制了通信处理能力,因此当下层的通信速率提升时,该协议就成为了通信瓶颈。FR实质是X.25的简化版,速度可以达到2 Mbit/s,中国也建过FR的全国网络。

  ATM是一个集大成的面向连接的通信网络,有QoS保证和安全性,可以支持各种应用,采用53字节的短帧结构就是为了很好地支持语音通信等传统的通信业务;它还能支持和集成X.25和FR业务,有很强的网络管理和流量控制能力,是公认的电信级网络技术。ATM当时被期望能一统数据通信的天下,而且还有到桌面的25M带宽ATM标准,可以提供端到端的QoS通信保证。

  在90年代中期,ATM一度占领了全球数据网络的骨干核心位置,但在1997年ATM却被认为要被淘汰出市场。原因之一是千兆以太网的出现,百兆以太网也已经非常便宜和普及,相较于25M ATM,其性价比要高很多;在局域网领域,ATM已被淘汰,完全是以太网的天下。ATM在局域网环境需要采用LAN仿真来和以太网互联,需要进行地址的查找和翻译、无连接模式和有连接方式的转换,这是非常复杂和低效的;而且没有用户认为有很好QoS机制的25M ATM能比100M以太网提供更好的通信QoS保障,并且25M ATM网络比百兆以太网贵很多。当局域网被没有QoS保障的以太网和IP占据后,ATM就不可能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了。第二个原因是,在1997年CISCO公司推出了吉比特路由交换机(GSR),标志着IP路由器重新夺回了速度和性价比优势,改变了几年前交换机比路由器快,交换机占核心、路由器退到边缘的情况。在2000年前,国外的所有大运营商都用路由器网络取代ATM网络作为IP骨干网络。

  同时,有连接的ATM对无连接IP协议的支持是很复杂、低效的,将IP映射到ATM上的难题当时由许多标准化组织来解决,主要有ATM论坛和IETF。该问题的关键难点是如何将无连接的IP技术与面向连接的ATM技术融合起来。为此成立了一系列的工作组来设计解决方案,主要有ATM上的IP工作组(IPATM)、大公用数据网上的IP工作组(LPDN)、大(网络)云上的路由工作组(ROLC)、LAN仿真工作组(LANE)、ATM论坛的多协议工作组(MPOA)和特定链路层上的集成服务工作组(ISSLL)等。工作组的数量反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然而,这些工作组设计出来的协议和方案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

而且,为便利语音传输而制定的53字节的帧结构,使绝大多数的IP包都要进行拆分和重组,53字节中有5个字节是ATM头,加大了IP报文的传输开销,被称为"ATM税"。SAR是ATM中进行拆分和重组的部件,成为ATM提高速度的瓶颈,并且比较复杂和昂贵。ATM在90年代末被淘汰出Internet骨干网,ATM交换机通信速度的提升也比IP路由器和以太网的提升速度慢很多,其中ATM的复杂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即使在ATM鼎盛时期,其所有复杂的控制协议也只被用了不到1/3,在中国的很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