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FMC技术演进与发展策略(上)

FMC技术演进与发展策略(上)

时间:01-08 来源:世界电信 点击:

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综合的业务体验及一揽子统一服务体验来吸引和留住用户,以及如何以尽可能低的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快速灵活地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的严峻任务。 固网移动融合(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的理念和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FMC的基本概念

  国际标准组织对FMC概念的定义基本一致。

  ETSI TISPAN的定义是:"FMC关注的是独立于接入技术的网络和业务能力,并不一定指网络的物理层面的融合,FMC关注融合的网络能力和支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支持一系列连续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可以通过固定、移动、公共或私有的网络提供"。

  ITU-T定义为:"FMC指在一个给定的网络中, 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或应用的能力和机制,与固定/移动接入技术及用户位置无关。在NGN 环境中,FMC意味着向终端用户提供与接入技术无关的NGN 业务"。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认为,FMC本质上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通过整合电信网络资源,以及对终端、网络、运营支撑系统等多种资源的融合,可以为用户提供与接入技术无关、跨网络、无缝、融合的业务体验和统一的服务体验,并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只要能够达到固网移动融合的业务体验效果,可以通过任意技术实现。

  FMC的技术剖析

  总体看来,FMC在整个业界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涌现了多种FMC实现技术,主流国际标准组织也已开始予以重点关注,同时国内外主流运营商也开展了多种融合试验和商用,总体上处于业务与技术互相驱动的状态。

  FMC技术总体上呈现以下两大特点。

  1.涉及技术繁多,着眼特定层面和特定融合

  FMC融合技术涵盖了包括终端、接入、承载、控制、业务和运营支撑在内的网络各个层面。通过网络不同层面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角度的特定融合业务需求;对某一类融合业务,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融合技术。

  例如,在接入和终端层面的融合,目前可选用CTP(Cordless Telephony Profile)技术和UMA(Unlicensed Mobile Access)技术。CTP是话音在蓝牙协议上进行承载传输和控制的技术框架,用户可以通过支持蓝牙和GSM的双模手机,在从室外移动到室内时,从GSM公网切换到蓝牙无线网络,通过蓝牙享用语音业务。UMA定义了通过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如蓝牙、Wi-Fi等)接入GSM网络的框架规范,使得用户可通过双模手机享用跨公共GSM网和室内/热点无线网络的语音和数据业务。CTP和UMA可通过室内的无线网络覆盖,为运营商拓展业务提供了可能。

  在控制层面,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将成为对实时多媒体会话等业务的下一代控制核心。IMS定义了在IP网络中,以SIP为核心控制协议的IP多媒体业务会话控制体系,具备固定和移动及语音/视频/呈现(presence)/即时消息(IM)业务统一控制能力,可以真正实现固定移动核心控制网络的合二为一,为用户提供固网移动融合业务。VCC(Voice CAll Continuous)是对IMS的扩展,从控制层面提供了对多模终端跨2G网络、R4网络及IMS网络时的语音业务无缝切换控制能力。

  在业务层面,目前已经标准化的融合技术,主要关注业务提供系统的融合问题。

与目前垂直体系架构的业务提供系统(如固定智能网)不同,融合的业务提供系统将具备统一的业务执行环境和业务开发环境,从而能够同时访问控制多种网络的多种网络能力,实现跨网络、语音/视频/数据相结合的融合业务的开发、部署和提供。目前实现业务提供系统融合的技术主要包括四类:综合智能网技术、SIP业务提供技术、Parlay/OSA/OMA开放业务接口技术、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具体情况为:

  ·综合智能网技术。该技术核心是可同时支持INAP、CAP等协议的综合业务控制点(SCP),可以通过分别访问控制固网和移动网中的业务交换点(SSP),提供固网移动融合的智能网业务,如混合Centrex等。该技术基本成熟,但能力有限,仅限于提供融合的语音增值业务,且不支持对第三方开放的能力。

  ·基于SIP的业务提供技术。其突出代表是在IMS体系架构中,由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与SIP AS协作的业务提供架构。由于SIP协议(包括IMS核心控制架构)可做到与固定移动等接入方式无关,且扩展性好,可同时支持语音视频实时会话控制以及Presence和即时消息IM控制能力。此外SIP会话控制机制为SIP AS和CSCF提供了对等的多次交互机制,因而这种业务提供技术可实现业务与控制分离、固网移动融合,并具有可结合语音和视频业务、Presence和IM等数据业务能力的、可灵活触发、灵活嵌套的融合业务提供能力。目前在技术产品上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但不支持对第三方开放的能力。

  ·基于Parlay/OSA/OMA开放业务接口技术的业务提供系统。其核心技术特点是定义了抽象的、与具体底层网络技术细节无关的业务接口,以及面向第三方开放所需的鉴权管理等能力,使得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该接口,将其网络能力安全可管理的提供给第三方业务提供者,从而支持第三方业务开发和业务运营。因而,这种业务提供技术可实现与具体网络无关的、结合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网络能力的融合业务,实现第三方因特网应用与电信业务的结合。同时,这种业务提供系统的体系架构通用性较好,可通过增加接口适配模块(如Parlay SCS)的方式,快速适应底层网络的变化,满足灵活多变业务提供的要求。

  ·基于SOA架构和Web Services中间件的业务提供系统。在SOA体系架构中,所有相关的业务能力被标准化为服务模块(Service),通过定义这些服务模块之间的组合顺序(包括控制流和数据流)、动态的模块发现和获取机制,并通过更为适应于 Internet环境的Web Services中间件进行信息交互,可自动和即时生成新的应用业务,并快速部署和运行。这种架构能够更好的满足快速多变的业务需求,实现既有能力的灵活重用,实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目前SOA架构和Web Services中间件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应用和IT领域,并已在电信领域有所应用。但针对电信级的业务要求,目前这套架构的安全性、可运营管理性、性能、可靠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业务层面,业务管理系统的融合技术也得到了一定重视。业务管理系统的融合,是指通过构建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并与MBOSS系统相结合,实现对应用业务开发和运行的统一管理,对使用业务的用户的统一管理,对使用电信网络资源的第三方CP/SP的统一管理。如统一认证、统一帐号、统一计费、统一帐单、统一业务受理、统一门户等。但目前业务管理系统的融合在技术上没有国际标准可循。

  在运营支撑层面,相关融合技术包括统一计费、帐务,统一客户关系管理、统一门户等技术,以提供融合的MBOSS能力。
  此外,纵向跨越网络各个层面,对用户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技术也得到了重视。ITU-T的NGN架构中提出了按照业务层数据和传输层数据分别集中管理的体系架构,IMS架构中包含了对业务和控制层用户数据统一集中管理的用户归属服务器(HSS)功能实体。但目前相关技术还不完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