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MCU和DSP > 基于ARM的手指静脉识别系统

基于ARM的手指静脉识别系统

时间:10-22 来源:3721RD 点击:

4 手指静脉识别算法

手指静脉识别算法是本系统软件的核心部分,目前该算法在计算机上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将其移植到嵌入式系统时,由于受嵌入式处理器硬件性能的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适合于嵌入式系统的手指静脉识别算法。

4.1 图像预处理

(1)格式转换与灰度归一化。本文中通过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手指静脉图像是24 bit JPG格式的真彩图像,采用Imaging技术[3]循环解码将其转化为24 bit BMP格式的图像。

通过改变各个分量(R,G,B)的权重,把三个点合成一个点就可以将24 bit BMP图像转换成256色的灰度图像。本设计采用加权平均值法可以得到较合理的灰度图像,即:

(4)滤波与去噪。在经过前面图像分割后的特征图像中存在许多孤立点、块状噪声以及一些细小空洞。为了便于以后处理,必须填充这些细小空洞和除去噪声。首先采用中值滤波法,消除图像中的高斯噪声和脉冲干扰信号,接着进行面积去噪,以消去孤立的噪声。

(5)纹路细化。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的图像静脉纹路很粗,所以采用改进的条件细化算法进行处理,即在条件细化后的静脉图像上,加入模板算法去掉分叉点处冗余的像素。目的是通过连续剥离图像最外层元素直到获得单像素的连通线,去掉冗余信息,且保留纹路的拓扑连接关系,以利于后续的特征提取。

其中,Np为点集P中元素的个数。

5 实验结果

把在PC机开发的应用软件移植到ARM11板,上电开启操作系统运行该软件,开始采集和测试手指静脉图像的效果图如图7所示。

本软件把图像采集、预处理等一系列过程合成到一起进行操作,实现一键完成,使其更加接近产品化。录入用户图像信息时,图像处理达到了每次约0.5 s的速度,令人满意。实验测试中,采集50个手指的静脉图像,每个手指采集4次,一共采集了200幅静脉图像,构成手指静脉数据库。根据本文的方法,来验证算法的匹配识别效果。测试1:1匹配识别,将每个手指的1个样本分别与其他3个样本进行比对完成识别,每次识别过程达到约0.4 s的速度,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ARM技术的嵌入式手指静脉识别系统。设计的硬件平台稳定性好、集成度高;采用的WinCE 6.0界面友好、画面清晰;开发的识别应用软件可以开机启动,便于操作,使本识别系统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特性。同时针对嵌入式系统采用一套合适的手指静脉识别算法。实验表明,该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图像处理和识别,与基于PC机的识别系统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移动与操作、易于集成等优点。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