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健康发展两件“宝”
时间:04-04
来源:慧聪电子网
点击:
降低成本 发展之关键
光伏|0">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链5个环节所涉及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产业是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即上游的企业数量比较少,从事中游业务的企业数量比上游多,下游企业的数目最多。原因很简单:上游业务所需要的技术是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中最高的,成本也是最大的。因此,要进入上游业务的门槛也就相对比中游及下游业务要高得多。
目前,光伏太阳能|0">太阳能还需要政府各方面的补贴,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发电成本极高。现今国内,光伏发电每度电平均成本为2元人民币,水电及煤电每度却只需要0.2元~0.3元。消费者现在所付出的电费约0.6元~0.8元。试问光伏发电需要如此巨大的成本,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到了消费者家中,他们到底要付多少钱?虽说各国政府已意识到新生能源的迫切性,并实行了一系列的补贴计划以推动光伏太阳能的发展。但归根结底,光伏发电之所以尚未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发电成本还不足以使光伏发电融入社会每个阶层的生活。在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制造程序,尤其是上游的硅材料提炼,成本仍然偏高。各大成功的企业当然意识到这个症结所在,于是为了降低成本,各大企业研发的研发,并购的并购,务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新的技术,在众多的企业当中领先其它对手以支配整个行业。
我们知道,提升光伏电池技术是光伏产业中最关键的一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实践光伏发电的低价格化,使更多消费者愿意利用光伏太阳能发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大企业各施各法:业界的龙头日本夏普自行研发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BIPV)的技术;德国Q-Cells则通过控制及并购其他公司而得技术,如和瑞典SilbroAB合组公司取得铜铟镓硒薄膜技术;中国尚德电力(SuntechPower)则集中资源提升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发展"Pluto"专利技术,期望单晶硅光伏效率达至20%。
各大企业的取向或许不一样,但殊途同归,目标都是提升光伏太阳能电池技术,把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向融入生活这个目标进发。
原材料供应 需要稳定
在光伏产业这个行业里,首先要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配合产能的增加,再进行不同的推广以增加销售渠道。
无可否认,以硅作原材料的光伏电池仍是目前整个光伏产业的主流,即使各大企业努力研发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硅系电池的市场地位。可想而知,以合理的价格取得充足的硅材料是在这快速增长的光伏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稳定不了硅材料的供应,那就甭说产能了。
硅是地球中第二丰富的元素,矿藏量充沛而且亦较易开采,并无短缺之理。但是硅材料除了是光伏电池的原材料之外,同时也是LCD液晶体电视机、计算机芯片等等半导体行业的必须原材料。以往,差不多所有硅材料都是供给半导体行业,只有小部分提供给光伏电池行业。然而近年来,计算机芯片、LCD液晶体电视机等半导体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对于硅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光伏产业也正在急速发展,用硅量逐年扩大,2003年~2005年用量更是狂飙,开始接近半导体行业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硅产能的增长,由此导致硅料短缺,硅料价格一路上升。太阳能级硅由2003年每千克24美元升至2005年每千克40美元,升幅达67%。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有许多公司扩大高纯度硅料产能的趋势,如美国HSC公司(Hemlock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的多晶硅产能将从目前的1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45万吨,预计2010年扩产至1.9万吨;另一家公司MEMC公司(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的产能也将由4900吨提高至2009年的8000吨。虽然,生产硅的厂商都在扩充产能,但是短缺要在2010年才能解决。
那么光伏企业要稳定硅材料供应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呢?概括而言,可以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与上游企业合作,例如签定长期订价协议以确保未来的原料供应;另一个方法是根据企业策略涉足上游业务。以日本夏普为例,它以企业的长线策略及利用自身的实力去发展上游业务,在2007年于日本富山设置厂房生产硅材料,同时,它于2006年通过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与上游的龙头企业挪威REC签订了长达6年的硅片供应合约。
除了提升技术外,光伏电池企业都应该执行相应的供应链策略去迎合市场的需要。通过长期合约或自身的发展向上游业务巩固原材料(硅材)的供应,确保硅材料源源不绝之后再配合增加光伏电池产能,利用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优惠政策,增加大众对光伏发电的认识以增加对光伏发电的需求,从而把光伏发电带到日常生活中。
光伏|0">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链5个环节所涉及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产业是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即上游的企业数量比较少,从事中游业务的企业数量比上游多,下游企业的数目最多。原因很简单:上游业务所需要的技术是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中最高的,成本也是最大的。因此,要进入上游业务的门槛也就相对比中游及下游业务要高得多。
目前,光伏太阳能|0">太阳能还需要政府各方面的补贴,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发电成本极高。现今国内,光伏发电每度电平均成本为2元人民币,水电及煤电每度却只需要0.2元~0.3元。消费者现在所付出的电费约0.6元~0.8元。试问光伏发电需要如此巨大的成本,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到了消费者家中,他们到底要付多少钱?虽说各国政府已意识到新生能源的迫切性,并实行了一系列的补贴计划以推动光伏太阳能的发展。但归根结底,光伏发电之所以尚未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发电成本还不足以使光伏发电融入社会每个阶层的生活。在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制造程序,尤其是上游的硅材料提炼,成本仍然偏高。各大成功的企业当然意识到这个症结所在,于是为了降低成本,各大企业研发的研发,并购的并购,务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新的技术,在众多的企业当中领先其它对手以支配整个行业。
我们知道,提升光伏电池技术是光伏产业中最关键的一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实践光伏发电的低价格化,使更多消费者愿意利用光伏太阳能发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大企业各施各法:业界的龙头日本夏普自行研发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BIPV)的技术;德国Q-Cells则通过控制及并购其他公司而得技术,如和瑞典SilbroAB合组公司取得铜铟镓硒薄膜技术;中国尚德电力(SuntechPower)则集中资源提升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发展"Pluto"专利技术,期望单晶硅光伏效率达至20%。
各大企业的取向或许不一样,但殊途同归,目标都是提升光伏太阳能电池技术,把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向融入生活这个目标进发。
原材料供应 需要稳定
在光伏产业这个行业里,首先要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配合产能的增加,再进行不同的推广以增加销售渠道。
无可否认,以硅作原材料的光伏电池仍是目前整个光伏产业的主流,即使各大企业努力研发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硅系电池的市场地位。可想而知,以合理的价格取得充足的硅材料是在这快速增长的光伏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稳定不了硅材料的供应,那就甭说产能了。
硅是地球中第二丰富的元素,矿藏量充沛而且亦较易开采,并无短缺之理。但是硅材料除了是光伏电池的原材料之外,同时也是LCD液晶体电视机、计算机芯片等等半导体行业的必须原材料。以往,差不多所有硅材料都是供给半导体行业,只有小部分提供给光伏电池行业。然而近年来,计算机芯片、LCD液晶体电视机等半导体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对于硅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光伏产业也正在急速发展,用硅量逐年扩大,2003年~2005年用量更是狂飙,开始接近半导体行业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硅产能的增长,由此导致硅料短缺,硅料价格一路上升。太阳能级硅由2003年每千克24美元升至2005年每千克40美元,升幅达67%。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有许多公司扩大高纯度硅料产能的趋势,如美国HSC公司(Hemlock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的多晶硅产能将从目前的1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45万吨,预计2010年扩产至1.9万吨;另一家公司MEMC公司(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的产能也将由4900吨提高至2009年的8000吨。虽然,生产硅的厂商都在扩充产能,但是短缺要在2010年才能解决。
那么光伏企业要稳定硅材料供应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呢?概括而言,可以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与上游企业合作,例如签定长期订价协议以确保未来的原料供应;另一个方法是根据企业策略涉足上游业务。以日本夏普为例,它以企业的长线策略及利用自身的实力去发展上游业务,在2007年于日本富山设置厂房生产硅材料,同时,它于2006年通过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与上游的龙头企业挪威REC签订了长达6年的硅片供应合约。
除了提升技术外,光伏电池企业都应该执行相应的供应链策略去迎合市场的需要。通过长期合约或自身的发展向上游业务巩固原材料(硅材)的供应,确保硅材料源源不绝之后再配合增加光伏电池产能,利用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优惠政策,增加大众对光伏发电的认识以增加对光伏发电的需求,从而把光伏发电带到日常生活中。
- 晶澳开发出新高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02-21)
- 尚德撬动美国市场(02-21)
- 大陆硅晶圆缺货严重 暂不敢接单(02-23)
- 太阳能电池三月合约价将出现反弹(02-23)
- 三星发布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02-23)
- 台湾太阳能新厂TSEC6月投产(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