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库存失衡加剧显示器市场困境
回顾2008,容易发现金融危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迅速扩张是显示器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因素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导致工厂需求突然下降的同样重要甚至更加关键的原因,是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库存急剧增加。LCD|0">LCD显示器面板的产量,以及LCD显示器的产量增长速度远快于最终用户对于显示器本身的需求,从而导致供需日益失衡,加剧了市场放缓的冲击,并带动面板与显示器价格直线下降。
图2:2007与2008年全球LCD面板与显示器的生产与消费
面板与显示器生产商未能及时调整策略
多年以来,全球最终用户对于成品显示器的需求一直遵循一种相当标准的周期模式:在第四季度达到顶峰,然后在次年的第一季度大幅下降,在第二季度进一步下降,然后在第三季度随着开学后需求的出现而回升。元件市场的周期略有不同,该市场通常在第四季度有所放缓,在次年的第一季度下降,然后在第二季度回升,因为厂商此时需要为第三季度需求增长做准备。
2008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最终用户市场的变化模式与前几年相似且有所淡化,但LCD显示器面板与显示器制造商未能在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进行正常的季度调整。这导致其生产出来的面板与显示器远远超出了最终市场的消费能力。由于系统与显示器厂商根据2007年的增长预期发出订单并担心重现当年夏季的短缺局面,第二季度生产过剩现象趋于严重。
由于第二季度最终用户需求只有微弱增长,品牌厂商在第二季度结束时的库存水平多于其实际需要的水平,而且已经看到了第三季度需求将低于先前预期的征兆。
短缺恐惧导致供应过剩
几个因素导致了市场混乱。
最大的因素是LCD面板厂商三番五次地警告2008年供应将会趋紧,显示器厂商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可能遇到短缺问题,而且会比2007年严重。显示器制造商和一些品牌厂商也为这种错误的预期推波助澜,趁LCD面板价格下降之机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囤积面板,为2008年底预期中的供应短缺早做准备。面板厂商把这些需求作为最终用户需求计算在内,低估了市场中的库存上升趋势。
归罪于电视
显示器面板用于小型液晶电视,使得人们难以追踪显示器消费与面板生产之间的失衡情况,这导致问题进一步复杂化。2008年大约有80万片显示器面板产量进入了液晶电视,而不是用于显示器。即使市场没有崩溃,2008年中时的工厂面板需求也会因库存增加而远低于面板制造商的预期。金融危机也来凑热闹,面板与显示器制造商的订单突降,而他们的预期是厂商会增加需求。
厂商增加库存
库存增加不仅限于制造商。品牌厂商的库存水平高于2007年初,而且渠道参与者对于库存增加也不以为意。2007年初渠道库存通常是四到五周,而到当年第四季度有些渠道参与者的库存就上升到了七周甚至更多,而且仍在要求增加库存。当品牌厂商在2008年6月和7月开始试图修正这一状况时,渠道与制造中心某些成品显示器库存水平已升至12周或者更多。
令形势更加糟糕的是,不是所有的品牌厂商都在第三季度初采取了必要的调整。有些厂商继续以正常的水平下订单,结果导致第三季度结束时库存水平失控,而有些同业则开始使自己的库存恢复到正常水平。
由于面板价格迅速下降,而且显示器制造商、品牌厂商和渠道参与者都专注于尽快地甩掉积压了较长时间的库存,成品显示器的市场价格急挫,库存最多的品牌厂商突然面临市场价格低于其库存成本的窘境。厂商集中精力降低库存水平,因此对新产量的需求停滞。渠道参与者蓦然意识到供需失衡,也重新热衷于严格控制库存,使得厂商把产品推向渠道的努力受挫。
预期中的短缺出现?
现在预言第四季度最终用户销售情况还为时太早,但第三季度工厂修正是正确的一步。第四季度最终用户消费预计超过了显示器生产与渠道出货量,表明产业使库存水平符合实际消费型态的努力取得进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显示器供应链中的每个参与者--面板厂商、显示器制造商、品牌厂商和渠道参与者,目前都在致力于为2009年精简库存,我们很可能更加接近2008年初液晶面板厂商所预言的供应短缺局面。
库存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而且2009年市场展望仍然黯淡,但由于液晶面板产量已经大大削减,且品牌厂商和渠道参与者的库存目标远低于历史标准,最终用户的需求不用增长太多,就会让供应链措手不及。
- 电子业大乱 产能严重短缺(03-21)
- 日本震后DRAM现货价转趋观望(03-24)
- SEMILED制造厂投资积极 推动2011年设备支出增长40%(04-07)
- 市况不好 四大面板厂投资大陆热渐冷(04-08)
- 客户展望偏保守 晶圆代工订单向下走(04-20)
- 恩智浦推出用于LCD背光的集成LED驱动器(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