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OLED产业发展必须向核心技术领域渗透
继我国台湾的奇晶、铼宝和大陆的四川虹视、维信诺、信利电子投资建OLED|0">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之后,由上广电和上海大学联合投资的2.5代线明年也将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国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进入了初步产业化阶段。中国在LCD(液晶)、PDP(等离子)等比较成熟的显示技术上落后日本和韩国。虽然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整机加工制造能力,但在面板、模组等核心器件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大大削弱了整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被寄予厚望的OLED这一新型显示技术,尽管仍然落后日韩,但中国与他们的差距相对较小,可以说OLED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希望。笔者认为,发展我国OLED产业必须向核心技术领域渗透,特别是在大尺寸OLED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应走研究机构、高校、企业联合发展的道路。
首先,企业至少要掌握部分OLED的核心技术,在OLED产业链上占有有利位置。LCD技术大部分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这就注定了中国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OLED的专利技术大部分是在2003年以后申请的,中国企业通过购买、自主研发等方式,在器件结构、工艺、材料等领域已拥有关键技术。统计资料显示,当前OLED技术相关专利约1.6万件,其中,日本约占63%,韩国约占12.8%,美国约占12.2%,中国约占7.7%,德国约占2%。目前OLED基础性技术主要掌握在Kodak(柯达)、UDC(通用显示公司)、CDT(剑桥显示技术公司)等三家公司手中,尽管索尼、三星SDI在OLED技术上领先,但这些领先技术也是在消化这三家技术的基础上研发而来的。中国公司同样也可以通过消化吸收,取得关键性技术的突破。
其次,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不宜单兵作战。目前,大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水平还处在规模化生产前期,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器件、材料等领域正在做相应的研究;长虹、京东方在OLED上的技术储备是通过收购的方式实现的;维信诺公司的技术支持方是清华大学,上广电的支持方则是上海大学。从整体上看,我国OLED技术研究正在走多元化的发展路线,这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但笔者还是建议,诸如长虹、上广电等这些整机企业应更多地参与OLED技术的研发,这样才能使OLED技术的研发尽快地走出学院派思路,加速产业化进程。
这方面日韩企业做得比较好,且他们之间也不是单兵作战,三星电子和三星SDI、日立和佳能等都是联合开发。
再次,政府在基础性研究上给予更多支持,研发和产业推广所需资金应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从全球范围看,各国政府都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比如,日本政府将在未来三年投入3.5亿日元(约合3278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三星也计划增资5.29亿美元,投入到大尺寸OLED显示研发中。专家预计投资一条OLED面板生产线所需要资金只有LCD面板的1/3,大约20亿元左右,大型企业可以承受。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直接参股、科研经费直接拨款等方式支持OLED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优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从整体上说,发展我国OLED产业资金应该不是问题。
最后,我国今后OLED投资重点应该集中在大尺寸主动式OLED技术的研发和产业推广方面。虽然铼宝公司的出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都是被动式(PMOLED)的小尺寸产品,四川虹视、维信诺等也都只生产PMOLED,而专家认为OLED的技术方向应该是 AMOLED。目前几乎所有的OLED制造商,包括索尼、三星SDI、LGD、奇晶、先锋等都采用AMOLED技术。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预测,AMOLED今年的销售增长率将突破69%,销量超过8.265亿美元,明年将达到83%。iSuppli公司也认为,到2014年全球AMOLED市场将从去年的6700万美元上升到46亿美元,尤其是电视市场。世界OLED产品主要是小尺寸PMOLED器件,真正对现在LCD显示技术构成威胁的则是AMOLED技术,但实现量产的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所以,今后中国OLED制造商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AMOLED上。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上广电和上海大学的项目采用了AMOLED技术,四川虹视年底也有望实现3英寸AMOLED产品的开发。
- 索尼成功开发出全高清专业级OLED屏幕(02-18)
- 全球超200厂商进入OLED产业市场(03-21)
- 半导体照明70%国产化 5000亿元商机发酵(05-17)
- 三星携UniversalDisplay推低能耗OLED(08-30)
- 日本铜代贵金属铱生产OLED新技术降低成本(09-02)
- OLED时代即将来临 企业应当抓紧技术储备(09-26)